•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533-8795695
    • 手机/微信:138 5333 5695
    • 微信公众号:sdgqchcpncom
    • 客服邮箱:chcpn@chqbxs.com
    风情山东
    2010-07-20 02:34:58 294734
  • 收藏
  • 管理
    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从这里诞生。齐鲁大地,自有据可考的远古时代就是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公元前1046年周建国分封齐、鲁,风雨三千年,以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环境,孕育了万万千千齐鲁儿女,他们在创造了灿烂的齐鲁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同时,构筑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构架,造就了齐鲁人民刚健自强、宽厚仁和、忠义爽畅的性格。齐鲁地灵而人杰,为这一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增添了无限风采,成为华夏大地上的绮丽风景。

      齐鲁大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地形基本分为平原与山地丘陵两大部分。中部突起,地势最高。鲁中南为沂蒙山山地丘陵区,半岛东部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和北部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山东整个地势绝对海拔并不高,但是,在整个华北、华东平原却是一块极为突出的高地,主峰泰山也因此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气势,成为万世景仰的“天下名山”。山东地层发展史可上溯到距今约30亿年的太古时代,前后9次大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数不尽的矿产资源、地质地貌、自然变动遗址等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泰沂山区——中国古人类文明的摇篮。齐鲁地处北温带,数十万年前,原始人类初生时期,气候十分温润。古人将海、岱之间称作青州,即林木繁盛、为绿色覆盖的绿洲。这一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形和生物种群多样。特别是泰沂山区,西有太行山作围墙,东临大海无忧后患,北有海河、南有淮河,黄河像一条黄龙,间或南北,成为了天然屏障。同时森林茂密的山地和丘陵,食物丰富,便于人类巢居穴处、避免水患、躲避猛兽的侵袭。为古人类采集、狩猎和进一步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原始人类的生存,利于原始人类的长居久安。迄今在山东境内发现的沂源猿人,已有40余万年的历史,他们创造了海岱地区的远古文明,泰沂山区逐步发展为东夷史前文化的中心地带。特别是最繁盛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成为齐鲁文化的远源。高高的泰沂山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人类的乐园,成为中国古人类文明的摇篮,为齐鲁大地留下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极为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

      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母体。考证齐鲁史前文化,被尊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族入主中原进入齐鲁之前,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游牧阶段,东夷土著已迈入农耕文明的门槛。如果说,黄族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父本,那么,东夷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母体。晨曦中百鸟叫早的和谐安详是东夷人和和安逸生活的写照,风雨中龙行天宇的图腾则是黄帝族纵横驰骋剽悍气质的象征,龙凤呈祥的图腾便是黄帝与东夷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

      夏商文化与东夷文化不断融合,西周齐、鲁建国,夷、夏民族和人文全面交汇融合,由分流发展趋向融合,为齐鲁文化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齐鲁文化进一步融合,并与政治结合、融汇其他地域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阶段。从此之后,中国文化便以齐鲁文化为主体和核心,不断吸收其他异质文化发展成熟起来。此时期为齐鲁大地上留下了众多人文遗迹。

      山东民俗——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与传统文化和谐统一的活化石。山东多变的自然环境,海陆、河川、高山、平原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春秋战国时期,鲁、齐先后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随着孔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建立齐鲁礼仪之邦的基本传统。此后,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秦汉之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虽经历次的改朝换代,而山东民俗并无根本性的变化。近代之后,新的民俗文化逐步发展起来,在承袭千年传统文化的风韵中,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风貌,保留了更多的秦汉遗风,成为人文与历史活化石而弥显珍贵。

      风韵山东——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自然的完美结合。齐鲁大地,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为山东大地留下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为中华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发祥提供了广阔舞台。拥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勃勃生机的冲积新生土地黄河三角洲与蔚为壮观黄河入海口,“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鲁班、农圣贾思勰、智圣诸葛亮、算圣刘洪等贤先圣哲享誉海内外。鲁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续写着现代文明的风彩。

      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五千年的文明与三千年的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让古老的齐鲁大地更具魅力,改革开放的山东更添活力。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正是山东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动人之所在。话说山东

      About

      Shandong话说山东

      About

      ShandongFolkways of Shandong风情山东Folkways of Shandong风情山东一、自然景观

      山东省位于东经114°36′至122°43′,北纬34°25′至38°23′之间,全省土地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中下游,三面环海、水域广大,地域广阔,地形多变,地质矿产丰富,动植物资源优势突出,这一切构成了生机勃勃的齐鲁大地的靓丽风景,成为大自然给予山东乃至中国人民的丰厚馈赠。

      山东有6大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其中,地文景观类有10种,水域风光类5种,生物景观类5种,古迹与建筑景观类30种,休闲健身类10种,购物景观类4种。在中国全部的68种旅游资源中,山东省拥有64种,占总种数的94.1%。山东是中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一)地貌资源

      地质资源是指由地质构造、岩石、地层、化石、矿产、火山、地震遗迹、冰川遗迹等地质因素形成的地质总体。根据地质资料分析证明,山东地层发展史可上溯到距今约30亿年的太古时代,加上前后9次大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地层出露齐全,形成了包括典型地质构造形迹遗址、标准地层剖面、具有观赏功能的岩石和矿物、冰川活动遗迹、地震断裂带遗迹和各种古生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资源。

      山东半岛具有多种全国和世界级的地质景观。如长清寒武纪标准地质剖面、泰山古老的变质岩、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宝库”、昌乐火山蓝宝石原产地、枣庄熊耳山大裂谷、各类奇石异峰等。山东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区之一,全省有岩溶泉308处,溶洞340多个,主要分布在鲁中、鲁中南石灰岩山地。景观以奇幻著称,规模结构各异,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并有地下暗河等。与古人类遗址、古生物活动遗迹、古文化遗迹及洞穴外的植被、山水组合在一起,独具特色魅力。

      1.众多丰富的山川

      山东省的山地丘陵面积共约5887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7.45%。其中,山地面积约1737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1.05%。山地与丘陵是中生代燕山运动以来,在断块构造差异隆起以及岩浆岩侵入活动的基础上,历经长期侵蚀—剥蚀过程而形成。山地的海拔高度绝大部分小于1000米,即以低山为主,仅有少数山地主峰海拔在千米以上,属中山类型。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泰山位于泰安市。海拔1545米,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东望黄海,西连黄河,南瞻孔孟故里,北依泉城济南,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千年来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天下第一名山,誉为“国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每年9月25日在这里举办国际登山节,举行盛大的登山比赛。

      泰山玉皇顶蒙山位于临沂市。山东省第二高峰,海拔1156米,孔子多次登临蒙山,孟子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20多万亩的森林景观,含多种珍稀树种,初步形成了以自然景观为主、兼有人文景观的综合生态区。地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四县,景色四季各异,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天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天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唐代李白、杜甫相携同游蒙山,留下了“醉眠共秋波,携手共同行”的佳句。

      崂山位于青岛市。中国海岸线上唯一一座海拔超过千米的高山,因其拔海而立,山海相连,峰雄壑险,水秀云奇,自古被传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并以“海上第一名山”著称。许多道观建于唐宋时期,是中国道教传播的要地。崂山的山石造型奇特,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脊上,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象形石比比皆是,素有“天然雕塑公园”之称。崂山仰口湾出产的绿石,是天然精美的艺术品,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就是用一块完整的崂山花岗岩制成。

      沂山位于临朐、沂水两县境内。古称“海岱”“海岳”,又有“东泰山”“小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属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沂山山体蜿蜒,气势磅礴,奥谷深幽,钟灵毓秀,具有南险、北奇、东秀、西幽之特点,为汶、弥、沂、沭四水发源地。古齐长城绵延山巅。其峰峭、石奇、谷翠、水秀、古刹、松涛、云霭相映成趣。总面积6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

      昆嵛山位于胶东半岛东端,横亘牟平、文登两地。方圆百里,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多有清泉飞瀑,遍布文物古迹,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齐乘》云,昆嵛山“秀拔为群山之冠”。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故有“海上仙山属蓬莱,蓬莱之祖是昆嵛”之说。

      梁山位于梁山县城东南。古时黄河多次溃决,汇入梁山脚下,史称“八百里水泊”,海拔197.9米,面积3.5平方公里。北宋时,宋江等人在此揭竿起义,后因一部小说《水浒》行世,使水泊梁山名闻遐迩。

      梁山五峰山位于长清东南20公里。山势峭拔,漫山积翠,风景宜人,海拔395米,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五峰山有内外八景,内八景是青龙峪、白虎峪、仙人台、无影庙、清泠泉、迎仙桥、七星泉、更鸡桥;外八景有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风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1993年,“中华周易苑”在此兴建。

      峄山位于邹城市城东南10公里。秦始皇东巡时曾到此,汉、唐、宋、元、清时帝王也曾到此巡游,文人墨客司马迁、李白、杜甫、欧阳修等也曾到此驻足,留有大量的碑刻。海拔582.8米,面积6平方公里,奇石、洞穴、古树构成了品位极高的自然景观。

      浮来山又名浮丘,位于莒县城西9公里,海拔298.9米。山中千年古刹定林寺,始建于晋代。定林寺前院中央,“天下银杏第一树”,树高24.7米,径围15.7米。早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与莒子曾在树下会盟,树龄3000余年,至今枝荣叶茂。寺中的“校经楼”,系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亲笔所题。此楼乃当年刘勰校经之处,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

      五莲山位于五莲县。以奇、秀、险、怪、幽、旷、奥七大特色共存,最大的特点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华北罕见,令人叫绝。

      云峰山位于莱州市南15公里。又名文峰山,俗称笔架山,因北魏书法家郑道昭的摩崖刻石而著称。《荥阳郑文公之碑》高3.4米、宽4.65米,为山中石刻之冠,被国内外书法家誉为“隶楷之极”、“第一神品”,连同其他诸碑,已成为我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天柱山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有东汉、东魏、北齐以及金、元等历代刻石,其中以东汉、魏碑等刻石最为著名。北魏书法家郑道昭碑刻在山中有十几处,其中郑文公上碑、下碑备受中外书法界所推崇。天柱山与莱州云峰山一起,被国内外书法爱好者视为书法胜地。

      圣经山位于文登市葛家镇。因山顶一块巨石上刻有《太上老子道德经》得名。经书为上、下两卷,近6000文,字径10厘米,隶书变体,近于楷书。金代道教全真派王重阳在此创教立派,经书为道教遗迹。作为道教的发祥地,圣经山还留下多处文化遗址,享有“文化山”的美誉。

      山东可谓山峦饱藏,山韵丰富。还有,长清的莲台山、历城的九龙山、历下的千佛山、平阴的云翠山、章丘的锦屏山、胶州的艾山、黄岛的凤凰山、平度的大泽山、胶南的大珠山、张店的蟠龙山、博山的鲁山和原山、蓬莱的田横山、莱州的大基山、长岛的龙爪山、青州的云门山、临朐的石门坊、泗水的西侯幽谷、邹城的峄山、乳山的巨禺山、五莲的九仙山、新泰的徂俫山、巨野的金山等,被冠以森林公园、风景区、名胜区、生态保护区等美名的山峰近百座。

      2.沉积与构造地貌

      沉积与构造地貌主要有断层景观、地层剖面、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生物化石点等类型,山东境内主要有:

      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最高峰尧山,海拔高度为405.5米,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火山地貌为特色。山旺地质公园山旺鸟类化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原古鹿化石和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中新世该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标本。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类,除100种藻类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属143种,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态、古气候、动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中外专家誉为研究中新世的“综合实验室”。

      3.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主要有凸峰、独峰、峰丛、石(土)林、岩壁与岩缝、峡谷段落、沟壑地、丹霞、雅丹、堆石洞、岩石洞与岩穴、沙丘地等类型,山东境内主要有:

      泰山国家地质公园泰山岩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的基底岩石记录了自太古代以来近30亿年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史。今日泰山的雄姿,形成于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至今仍以每年0.5mm的速度增长。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泰山的地学价值具有世界意义,对于岩石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泰山不断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了诸如壶天阁的谷中谷、后石坞的石河和石海、岱顶的仙人桥和拱北石、灵岩寺的透明山和朗公石等许多奇特怪异的地貌,构成了泰山雄、奇、险、秀、幽、奥、旷兼有的综合景观,其典型的地质遗迹和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

      长岛国家地质公园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数亿万年地质变迁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蚀地貌、火山地貌、海积地貌等景观,其中最典型的景观包括黄渤海分界线、九丈崖、宝塔礁、龙爪山、姊妹峰等。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枣庄市。以熊耳山岩溶地质地貌和崮形地貌为特色。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集双龙大裂谷、溶洞群、龙抓崖、山泉和最典型的崮形地貌为一体,抱犊崮为第一高峰,海拔584米,自古以其独有的雄、奇、险、秀而著称于鲁南72崮之首,被誉为“鲁南小泰山”、“天下第一崮”。千奇百怪的溶洞群,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双龙大裂谷天成奇绝,变化奇妙,是一处山东独有、华北罕见的岩溶地质地貌自然奇观。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蒙山为主体,是华北乃至全国太古代花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钻石之乡。同时还包括了沿沂沭断裂分布的沂水溶洞群、莒南恐龙足迹化石、汤头温泉等地质遗迹等,是一个多种地质遗迹资源并存、综合性的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拥有全世界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和面积最大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以野、奇、特、新、旷、幽为特点的河口、森林、湿地、草甸、芦苇、水域、滩涂等景观。

      天然地下画廊位于沂水县。形成于300万年以前的天然溶洞,被誉称为“江北第一溶洞”。画廊总长6600米,钟乳遍布,石笋林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天河、天瀑、冰川、玉峰、石花、石旗、神龟、游龙等参差错落、千姿百态;数道石门将画廊自然天成为“北国风光”、“宇宙奇观”、“南国风情”、“海底世界”四幅天然神秘画卷。

      地下大峡谷位于沂水县。沂蒙地下奇观的核心景区。洞穴由一条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洞体长度6100米,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内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被评为“中国十大漂流胜地”。

      其它的还有历城的东龙洞、历下的龙洞、即墨的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胶南的灵山湾海滨风景区、黄岛的石雀滩、博山的开元溶洞、张店的玉皇山、沂源的沂源猿人遗址溶洞群、长岛的望福礁景区、费县的沂蒙石林旅游区、临沭的红石湖公园、沂水的四门洞、平邑的朝阳洞、蒙阴的杏山溶洞景区等。

      4.自然变动遗迹

      自然变动遗迹主要有重力堆积体、泥石流堆积、地震遗迹、陷落地、火山与熔岩、冰川堆积体、冰川侵蚀遗迹等类型。山东境内主要有:

      沂水县姬王崮位于临沂市沂水县泉庄乡,海拔高度为577.2米,山势陡峭,崮顶平坦,林草丰茂,沃土遍野,呈南北走向,面积约四平方公里。姬王崮共有六大山门,它是泉庄乡深门峪村的一个自然村,现居住七户。姬王崮上先后出土过青铜马转滑和王莽时期的错刀币、鹿角、陶片等物。现存有一长方形无字碑,传为秦朝遗物。崮顶有姬王金銮殿、擂鼓台遗址。金銮殿以南有一泉,泉水略显淡粉色,名为胭粉泉。

      麦坡地质构造带位于临沂市郯城县城东南10公里。该景区之断裂带是国内惟一震后数百年至今仍未过活跃期的自然奇观。据载,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震后留下了麦坡地质构造带奇观。在马陵山西坡,就会看到两种颜色的土壤一线之隔。浅红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黄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两者相差的年代超过亿年。郯城地震断裂带,对研究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质构造、地震的形成与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已经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熊耳山双龙大裂谷位于枣庄市。长约500米,最深处40余米,最窄处仅有1米。在钟乳石发育的岩壁上可见到构造角砾岩。其谷中有洞,洞中有洞,谷洞中形成的钟乳石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在沟谷中、岩壁上,岩溶裂隙水下渗遇到隔水层涌出,形成众多的山泉。而且由于区内岩石抗风化能力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区内普遍发育而国内外典型的寒武系灰岩桌状山——崮形地貌,也可谓碳酸盐岩奇峰。在地震、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局部山体出现滑坡和岩石崩塌现象,如裂山山谷西侧的滑坡体和东侧的龙抓崖(岩石崩塌)即是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

      北岩古火山群位于潍坊市昌乐县北岩镇郝家沟村西北山坡。该火山群景色奇特,整齐规则的五棱或六棱黑色石柱,有的像刺破青天锷未残的一把把利剑,有的像刻意编排井然有序的一尊尊礼炮,有的像蓄势待发锐不可挡的一支支火箭,有的则变笔直为倾斜,变倾斜为弯曲、气势磅礴。据专家测定,该火山群为1800万年前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形成的一处自然景观,考古价值极高,并且火山石中存在大量的尖晶石原生矿石(即宝石原生矿),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另外,据统计北岩镇境内类似的尚未开发的古火山还有40余座。

      5.岛礁

      主要有岛区和岩礁,是指小型岛屿上可供游览休憩的区段及江海中隐现于水面上下的岩石及由珊瑚虫的遗骸堆积成的岩石状物。山东海岸线全长3000多公里,具有较为丰富的岛礁资源。

      刘公岛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素有“不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刘公岛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旗顶山海拔153.5米。全岛植被良好,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博览园、甲午海战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庙等景点。自古是海防要地和交通枢纽,曾设有提督署、水师学堂、电报局、炮台、铁码头等。为观光、度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成山头位于荣成市。海拔约200米,三面环海,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尖端,是我国东端海陆交汇的地方,自古被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中国好望角”之称。

      半月湾位于山东半岛的北长山岛。海湾形如一弯新月,海滩上有一湾圆润晶亮的卵石,卵石大小不一,玲珑剔透,为燧石经海浪琢磨而成。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及旅游者来此后莫不叹为观止。

      蓬莱半月湾小青岛位于青岛市的前海沿,面积0.012平方公里,建有长堤与大陆相连,因其山岩耸翠、林秀木倩而得名。小青岛为青岛市的标志之一,岛上各种旅游接待设施齐全,旅游者登岛可领略海岛的幽美以及垂钓的乐趣。

      芝罘岛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形如灵芝,为面积10平方公里的半岛,为中国最大的连陆岛。据记载,秦始皇曾三次登临此岛。岛南山坡平缓,树林葱笼,岛北悬崖陡壁,怪石嶙峋,海蚀崖、洞、礁遍布,其断层、褶皱等构造在地质研究上有着重要价值。

      屺母岛位于龙口市。三面环海、一面连陆的半岛,空气清新,海水清净,沙滩洁白平缓,环境幽静,是开展海上赛事、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所。

      长岛山东惟一的海岛县,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与著名的蓬莱阁隔海相望,黄、渤海的交汇处就在这里,晴天望去,黄蓝两色,界限分明。共有32座岛屿,海湾遍布,礁崖林立,具有浓郁的海岛风情,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游人可住渔家,吃渔家饭,畅游大海,看海观鸟,出海打鱼,享受渔家之乐。

      养马岛位于烟台市牟平区。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经在此牧马。这里四季宜人,海滩漫长柔软,海水清澈,与沙滩相得益彰,黑刺参和“天鹅蛋”尤其有名。还有国内一流的赛马场、大型海水浴场、疗养院等服务设施,是夏季休闲运动的理想去处。

      烟台山烟台标志性景区,烟台市名由此而来。三面环海、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拥有辽阔的海域,风光旖旎、植被繁茂、海水清澈、礁石奇异,是集滨海自然风光、开埠文化、文物遗址、人文自然景观和异国风情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烟台开埠陈列馆、烟台京剧蜡像馆、烟台方志史料馆、中国钟表博物馆、中国锁具博物馆、丹麦领事馆旧址复原陈列及丹麦领事的仿真蜡像等八处特色展馆,与山、海、城、港连为一体,形成了烟台最亮丽的风景线。

      微山岛位于微山县。形成于明代,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岛地势西高东低,形似“山”字,最高处海拔91.7米,面积为9.13平方千米。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使得这个抗日水乡闻名遐迩。山上的景点有张良墓、微子墓、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等。

      其它的还有黄岛的连三岛和竹岔岛,胶南的灵山岛,长岛的猴矶岛、钓鱼岛、万鸟岛,芝罘的崆峒岛、日照的桃花岛等。

      (二)水域风光

      山东省为中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约占全国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山东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

      1.海岸

      山东近海海域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略高于全省陆地面积,属中国海洋大省。其特点是良港多、岛屿多、万米乃至几万米的沙滩多。天然港湾20余处,近陆岛屿299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滨海沙滩60余处,面积为4300公顷,总长度达208公里,而且坡度平缓,平整宽阔,沙质良好,海水清澈,气候宜人。山东还被称作“海上牧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水产品产量最多的国家,而山东则是中国水产品产量最多的省。20世纪80年代山东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宏伟构想。

      渤海与黄海交界线

      金沙滩位于青岛开发区东南,南濒黄海,呈月牙形东西伸展,全长3500多米,宽300米。金沙滩水清滩平,沙细如粉,沙质为金黄色。金沙滩是中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海水浴场之一,号称“亚洲第一滩”。

      万平口位于日照新市区内。沙岸线长4公里,以“蓝天、碧海、金沙滩”著称。这里的沙滩,像一条黄玉带,镶嵌在翠林碧海之间。万平口泻湖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泻湖,涨潮时海水涌入,与海相通,天水一色;落潮时水流湍急,哗然有声,潮落礁出,形成了著名的景观“平口流沙”。晴朗的早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又形成了“朝观潮日”的另一大景象,非常壮观。

      2.河段

      山东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蜿蜒曲折,水网密布,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有1000多条,主要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水、万福河等。江河两岸物产丰富,古迹众多,风景秀丽。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5464公里,在山东境内自西南向东北斜穿,流程617公里。黄河为地上悬河,河床高出地面4-5米。新中国建立前的三至四千年间,因泛滥改道26次,决口1000多次。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在中上游修建了小浪底、万家寨、三门峡等水利枢纽,修建黄河公路大桥20余座。在山东境内有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东营胜利黄河大桥,东明黄河公路大桥等多座跨河大桥。黄河自东营市注入渤海,形成著名的黄河三角洲。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在山东境内孕育了厚重粗犷的黄河文化。

      大运河山东段大运河又名鲁运河,迄于春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64公里。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流经枣庄、济宁、聊城和德州四市,山东段全长630公里。历史上曾以“舟楫如梭,商贾云集”而闻名。山东段大运河有著名的元代开通的会通河和明代建成的南旺水脊分水工程。二千年间,运河流域,文风昌盛,民风豪放,独特的漕运文化、商业文化以及崇文尚武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运河文明。

      沂河源于沂源县西北部的松山北麓,先后流经沂水、沂南、临沂、郯城等县区,蜿蜒从江苏注入黄海,全长574公里,流域面积7325平方公里。大小支流百条以上,主要有东汶河、蒙河、柳青河、孝河等,沂河沿岸有鲁山溶洞群、阳都古城、金雀山、银雀山汉墓群、郯国古城等名胜古迹。孔子对沂河有着深厚的感情,留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大汶河发源地为泰山东麓一带,《诗经》中的“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指的就是大汶河。大汶河由牟汶河、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与柴汶河五汶所构成,五汶交汇之处,就是大汶口考古文化发现地。大汶口石桥为凌驾于大汶河上的一座古代渡桥,也是目前山东省保留最为完好的古代大型石桥,具有重要的历史遗存价值。

      兰山区沂蒙湖位于临沂城东侧的沂河干流上。沂蒙湖是临沂小埠东橡胶拦河坝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调蓄、供水和旅游开发等多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总长1247.4米,坝体两端分设五孔提升式调节闸各一处;中间的橡胶坝全长1135米,高3.5米。拦河坝最大蓄水量为2830万平方米,回水长度10.8公里,蓄水后形成1.6万亩的水面。该工程1999年荣获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奖,同年10月橡胶坝以其长度创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0年8月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最佳项目奖;2001年9月沂蒙湖被国家水利部评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3.湖泊

      山东省境内湖泊众多,主要水域54处,约占山东面积的3%,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散落在齐鲁大地。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大明湖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北部。主要为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泉群汇集而成,位于济南中心市区,有“泉城明珠”之美誉,是湖与泉交融的独特景观。面积81公顷,以湖水为中心,水陆各半。湖水面积46公顷,平均水深3米。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地,留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1958年建园,因以大明湖为主体而得名。

      微山湖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湖组成,又称南四湖,面积1200平方公里。湖中微山岛有微子墓、张良墓和目夷墓,并留有大量的汉代文物遗址。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曾以此为根据地,流传着许多爱国主义的传说故事。湖中10万亩荷花构成一大奇景,水上渔村和水上小学也构成一道特色极强的风景线。

      东平湖山东省内第二大湖泊,位于鲁西南东平、梁山、汶上、平阴4县交界处,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历史上八百里水泊梁山的遗存水面,是黄河、汶河、运河三大水系的交汇地,处在黄河下游河道由宽变窄的过渡段,在黄河防洪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湖上自然景观独特,文物古迹众多,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摩崖遍布。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唐代的李白、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文天祥等著名诗人都曾来这里采风,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东昌湖位于聊城市区。中国江北最大的城内人工湖,自古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之称。宽阔的水面簇拥着千年古城,新聊城环湖而建,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水天一色“江北水城”的独特格局。

      马踏湖位于桓台县与博兴县之间。根据传说,齐桓公争雄诸侯,曾在此会盟,马踏平地而成湖,泊沼相连,港汊纵横,十几条河流交汇于此,湖中岛屿众多,盛产40多种鱼、虾、蟹,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众多历史遗址。

      白云湖位于章丘市。形成于汉代,总面积17平方公里。夏天三千亩野生荷莲,碧叶连天,荷香满湖飘荡;二十公里绿堤垂柳依依,婀娜多姿,素有“白云棹罢归来晚,渔舟唱晚抒闲情”的意境。

      老龙湾位于临朐县。湾中之水系地下泉水涌出地面汇集而成,水域面积80余亩。为天然矿泉水,以此水烹茗,清香纯正。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对老龙湾曾有详细记载。自春秋战国至清代,湖畔留有多处遗址,是探幽访古的好去处。

      落日天鹅湖天鹅湖位于荣成市成山卫镇境内。世界上最大的天鹅栖息地,是一个天然的泻湖,与海水相通。湖水清澈,沙滩金黄,蓝天碧水,景色秀丽。每年冬天,成群的天鹅从西伯利亚、内蒙古等地成群结队来此栖息,多时达到万余只,景象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湖与海由一条宽100米的大沙坝相隔,形成了天然的万米海水浴场和沙浴场地。

      4.泉水

      山东地质构造复杂,各地质时期的构造断裂均发育良好,为各种类型泉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济南泉水甲天下,在济南市区,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常以七十二名泉,形容济南泉水之多。仅仅在济南市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分布着100多处著名泉水。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区中心。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水经注》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泉池内三股水柱腾空而起,达三四尺高,大如车轮,声若洪雷。乾隆皇帝封其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与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浅井泉、卧牛泉等名泉形成趵突泉泉群,尤以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兆页题写的对联“云蒸霞蔚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最为传神。

      黑虎泉位于济南市区解放阁对岸。泉水出自陡壁下一个深邃的洞穴内,古时洞前有一黝黑巨石如虎,泉水激石,有如虎啸,故得“黑虎泉”之名,与附近的琵琶泉、白石泉、玛瑙泉、九女泉、五莲泉等15处泉水组成黑虎泉泉群。泉水洞中喷出,水声喧腾,汇入风光秀丽的护城河。

      珍珠泉位于济南市区中心。因泉池中泉眼甚多,涌出成串水泡,如同珠玑,故得名,为七十二泉中第十四泉。泉池呈长方形,四周设有汉白玉雕刻石栏。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犹如“百尺珠帘水面铺”,与周围的濯缨泉、舜泉、芙蓉泉、孝感泉等组成珍珠泉泉群。

      五龙潭是济南诸泉中最深的一个,泉水碧绿凝重,深不见底,终年涌流不息。溪水横流,景色宜人,有“夹岸桃花,恍若仙境”之美誉。潭边有在潭西精舍旧址修建的潭西阁,游人可于阁中赏看龙潭秀色,龙潭观鱼是一胜景。

      洪范泉是济南西部最著名的泉池,池名源于《尚书·洪范》篇。泉水自池南侧外壁上的石雕龙头口中流出,婉转流入狼溪河。池中泉水上涌急促,却不显喷涌之状,水平如镜,可浮起铜钱,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著名的“阿胶”即是用此水浸驴皮熬制而成。

      百脉泉是济南地区东部最大的一个泉群,位于章丘市明水镇。由梅花家、墨泉、漱玉泉等18处名泉和众多无名泉组成,为章丘赢得“小泉城”的美誉。百脉泉泉池呈长方形,古色古香的小石拱桥横贯中间,将泉池分为南北两半。池底泉眼很多,水泡串串,奔突向上,似滚动的珍珠,涌珠浮翠,流光溢彩,形成“百脉寒泉珍珠滚”的撩人意境。墨泉

      温泉群山东半岛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以中国北方温泉相对集中的地区而闻名。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德州、聊城等地共发现了六十多处地热资源,这些资源不仅矿泉类型齐全,分布面广,而且温泉品质高。具备良好开发条件和价值的代表性温泉有:济南商河地热温泉、青岛即墨海水温泉、招远温泉、烟台栖霞艾山温泉、威海温泉汤、烟台龙泉温泉、临沂汤头温泉、德州齐河温泉等。

      5.瀑布

      山东属于半干旱地区,雨量较少。瀑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主要有:

      蒙山瀑布蒙山三叠瀑布在青山层岩间奔腾跳跃,闪转腾挪,从约百米高的悬崖上一跃而下,中间为断崖阻隔,旋即又腾身直泻,形成了飞流奔涌、轰鸣溅跳的叠式瀑布。层崖中间曾有一个石洞,相传战国时代鬼沂山瀑布谷子王禅在此修炼成仙,洞口为水帘所掩。至今仍流传着当年孙膑、庞涓在此跟王禅学艺的故事。

      沂山百丈崖瀑布百丈崖瀑布为中国江北最大的瀑布之一,落差达80余米,四季长流不断,声如松涛,似白练垂天。夏季,山外暑气逼人,至此则寒意顿生,正如诗曰“百丈瀑布六月寒”;冬天,百丈崖冰瀑,巍然壮观,吸引着中外无数攀冰爱好者。

      下水帘瀑布位于沂源县城东二十公里处石桥乡的上峪村,摩天岭山下。该景区怪石林立,山景优美,花果满山,鸟语花香。山下瀑布落差40余米,瀑面宽10余米,飞流直下,流花飞溅,声振山谷,蔚为壮观。

    (三)生态万象1.林木

      森林资源是构成风景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无林不秀”即强调植物资源在风景中的重要作用。山东地形复杂,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度型气候地带,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目前,山东省拥有国家森林公园36个、省级森林公园46个。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枣庄市。低山丘陵类型,是山东省少有的常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汇集区。海拔584米,面积665公顷,有各种植物165科、鸟类627种、兽类138种、昆虫10目82科295种。为佛、道两教的圣地。

      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蒙阴县、沂南县交界处,海拔536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以干果林和防护林为主体的森林,面积达2万余亩。树种主要有松类、刺槐、板栗、赤杨、淡竹、火炬树、五角枫等。1947年,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此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即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碑记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临朐、沂水两县交界处。森林景观秀丽,群山起伏,奇石林立,流泉飞瀑。古寺周围的松林,玉皇顶下的落叶松林,歪头崮的鹅耳枥林,槐阴溪的刺槐林各有特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歪头崮、狮子崮、百丈崖等著名的自然景观。登极顶,可以观云海、日出景象。

      仰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青州市。集森林景观、地貌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中国江北发育最好的垂直溶洞群,已经探明的垂直洞穴56处。仰天槽是世界第一山顶石灰岩溶蚀洼地。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夏季非常凉爽。山势雄奇、地貌怪异,佛光崖与北侧山崖形成一个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摩云崮、佛光崖、千佛洞、观音洞、仙人洞等特殊的山体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淄博市。地貌奇特,山势险峻,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家争战要地,战国的齐长城遗址经过修复,蜿蜒贯穿东西。泰山行宫、吕祖庙等多处人文景观掩映其中。喀斯特地貌在这里留下了奇特的地质奇观——石海,众石起伏,如同海浪,堪称北国奇观。

      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日照市。以松树、杉树、刺槐、杨树为主要树种,构成了一条长7公里、宽1.5公里的沿海绿色林带。林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景色秀丽。海滩沙细平缓,空气清新,可谓天、海、林一色,是进行日光浴、海水浴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泰安市。主峰海拔258.4米,绵延15公里,有72座山峰,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之称,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隋朝时期的瓦岗军、北宋时期的梁山起义军都曾把这里作为重要的基地。

      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横亘牟平、文登两地,方圆百里,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多有清泉飞瀑,遍布文物古迹,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主峰泰礴顶海拔923米,相对高差800余米,是胶东半岛第一高峰。境内山势陡峭险峻,有大崮、小崮、招风崮、枪杆崮、苍山、老铁山等72峰,素有“秀拔为群山之冠”、“海上仙山属蓬莱,蓬莱之祖是昆嵛”之说。

      2.草地、湿地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山东湿地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与南四湖周边。

      航拍黄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及黄河口国家级湿地位于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入海口以每年2000—3000米的速度向海中推进。融湿地、河口、草场和滩涂为一体,被誉为“地球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渐渐沉积,加上海潮的顶托,形成了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的巨大扇面,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湿地。沟壑水湾纵横,芦苇蒲草丛生,有269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占中国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鸟类有40种,被誉为“鸟类的王国”。拥有国内罕见的柳林8000多公顷、人工槐林5000多公顷、野生植物100余种、水生生物800余种,形成了广袤、新奇、野趣为一体的大自然生态景观。

      滕州微山湖湿地位于枣庄滕州市。为微山湖30公里湖岸线形成的大片滨湖湿地,湿地上芦苇成片,荷花满湖,一望无际,整个资源状况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湖区湿地资源保护区。景区内北有凤凰山、玉虚宫、百寿石坊、莲花山古墓群等。

      3.花卉

      花卉不仅具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山东主要有菏泽牡丹、平阴玫瑰等。

      菏泽牡丹牡丹在中国已经有1900多年的栽培历史,菏泽牡丹栽培早在南宋就有记载。菏泽牡丹属中原牡丹种群,花色丰富多彩,花型千变万化,具有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菏泽曹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曹州牡丹久盛不衰。现栽种面积已达10万余亩,大型牡丹苗木繁殖基地30多处,反季节牡丹温室催花大棚近百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认证的就有1156个品种、九大色系十大花型。

      平阴玫瑰平阴玫瑰栽培,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它在平阴集中栽植始于汉朝,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翠屏山宝峰寺僧人慈净种植玫瑰于翠屏山周围,后繁衍扩大。明末已开始用玫瑰花酿酒、制酱。主要有重瓣白玫瑰、重瓣红玫瑰、紫枝玫瑰、丰花玫瑰等几十个品种。现开发有玫瑰油、玫瑰水、玫瑰酱、玫瑰干花蕾、玫瑰酒浸花等产品。平阴被誉为“中国玫瑰之乡”。

      山东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花卉,如济南的荷花,青岛的樱花,肥城的桃花,莱阳、平邑、阳信的梨花,枣庄的石榴花,临邑的槐花,五莲山的杜鹃等,装扮着齐鲁大地。

      4.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山东省境内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23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520多种,梅花鹿、丹顶鹤、白鹳等84种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对维系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优化生态环境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烟台长岛国家自然保护区长岛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与渤海分界处,南与山东蓬莱市相望,北与辽宁大连市相望。由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砣矶岛等22个岛屿组成。属暖温带湿润地区。岛上森林覆盖率平均为36.8%。庙岛群岛南北延伸95千米,为候鸟南来北往必经之地。共有鸟类240种,春秋季最多,最多见的是海鸥、鹰类,均在2~3万只以上。珍稀鸟类有丹顶鹤、白鹳、白庙雕、金雕、鸳鸯等。198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

      其它的还有威海的天鹅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东营的黄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日照的螃蟹第一村——任家台蟹园等。

      (四)天象奇观

      由于天气或者天文现象而成的景观称之为天象景观。山东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独特的天象奇观,主要有:

      1.蓬莱海市

      蓬莱城北海上常现海市蜃楼,古称“登州海市”。蓬莱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海市奇观出现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在日照充足的季节(4-9月),接近海面的空气呈高密度低温状态,空气密度由下而上陡然降低,光线透过这些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便发生折射或全射,使远处景物时大时小、时断时连、忽隐忽现,形成海市。

      2.泰山云海

      多出现在泰山的夏秋两季。夏季多云雨,云海时隐时现。秋季天气转冷,陆地比海洋冷却得快,海洋上空的空气比同纬度陆地上空的空气温暖而潮湿。泰山云海当北方冷空气沿偏北方向东移,山东半岛持续刮偏东风时,黄海与渤海上的暖湿空气即被缓缓不断地吹送到泰山周围,遇冷后就凝结为大面积低云层。当云海与山风同时出现时,还会形成漫过山峰的“爬山云”和顺坡奔流直泻的“瀑布云”等奇观。二、人文景观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距今已四五十万年。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4000多年前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龙山陶书”,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以及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最早的甲骨文“唐山遗址甲骨文”。

      几千年来,齐鲁先民创造了灿烂丰富的文明成果。2007年全省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7个。(一)遗址遗存

      1.史前人类遗迹

      古人类遗址指从人类有确切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遗迹。包括古人类的原始部落遗址、生活与生产用具、原始艺术及墓葬等。山东是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最多、时间最早、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有: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与宁阳县堡头村之间,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以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主,兼有少量龙山文化和汉代遗存。大汶河自东而西把遗址分割为两部分,面积约8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2米~4米。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并经校正,约在公元前4300~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为探讨龙山文化的渊源,建立山东地区原始文化区系类型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丁公遗址位于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东,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在遗址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所采集的文物标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铲、石锛、磨制石斧等石器,还有骨簇、骨针及具有龙山文化典型特征的蛋壳陶片。尤为珍贵的是黑陶鬼脸式鼎腿、猪嘴鼎腿等。经考证,为典型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丁公遗址是重要的史前遗址,被列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是迄今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大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城内大、小台基布局清楚,遗物丰富,为研究龙山文化的面貌与探寻龙山文化的关系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一提名奖。

      城子崖遗址位于章丘县龙山镇以东武源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并经校正,年代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具有开创性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山东省沂源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其它重要的还有淄博市临淄区铜林田旺遗址、沂源县西周文化遗址、沂源上崖洞遗址、沂源猿人遗址;临沂市郯城县黑龙潭细石器遗址等。

    2.社会经济活动遗址

      齐长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修筑的军事防护体系,其沿线险要处设关隘,修城堡,建兵营,筑烽燧。它西自黄河,沿泰沂山脉分水岭东至入海,将黄河、泰山、东海连成一线,成为齐鲁大地的脊梁。齐长城开中国乃至世界长城建筑之先河。齐长城的准确总长度为643.89公里,蜿蜒起伏于1518座山峰之上,历经长清、肥城、泰安、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等18个县市区。齐长城起点在今济南市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其终点在今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

      齐长城3.石刻造像

      山东是中国发现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总数达1000块以上,同商周的青铜器、唐诗宋词一样,是国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安丘汉画像石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共有60多幅画面,内容丰富,乐舞百战、神话传说、奇禽异兽、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无一不有,表现了主人的“极乐生活”场景。

      驼山石窟造像北周至隋唐时雕凿。位于青州城西南6公里的王家庄西,主峰东南崖壁土,有造像6窟,摩崖造像群1处,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6.5米,最小者不足30米。造型神态各异,雕凿技艺精湛,是山东东部最大的的石窟造像遗存。

      泰山石刻包括经石峪和唐摩崖两部分。经石峪位于泰安市泰山中路斗母宫东北400米的山峪中。北齐时镌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共刻经2799字。字径50厘米,以隶为主,兼有楷、行、篆各种笔意。书法纵逸遒劲,世人誉为“大字鼻祖”、“榜传之宗”,为历代书法所崇尚。唐摩崖位于泰山玉皇顶南80米处。唐开元十四年(726)刻石,现存1008字,包括题“纪泰山铭”和“御撰御书”等字,形制端庄,气势雄伟,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在帝王封禅史、书法艺术、雕刻技艺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泰山大观峰石刻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泰安市东平县县城西侧的白佛山之阳半山腰处。造像初雕于大隋开皇七年(587),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形成了四窟一龛及露天造像等几个群体,共有造像149尊,现存138尊多为佛教内容。与造像共存的附属文物有金大定年间修建的三教堂一座,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白佛山造像有着较高的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独具特色的宗教研究价值。

      千佛崖石窟造像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东北的白虎山腰,南北总长65米。唐代开凿,原有大小造像220尊,现存210尊,造像题记43则,其中有纪年者10则,包括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5个年号,另有5则后世题名或重修题记。造像主要集中在千佛崖的南半部,多为坐佛。

      铁山摩崖刻经位于邹县城西北部,铁山之阳。北周大象元年(579)刊刻,书体以隶书为主,间用篆势,杂以行草,用笔方圆兼施,以圆为主。经文上方有阴线刻巨龙、祥云,佛光图案,其下刻龟背纹图案,若隐若现。

      (二)建筑设施1.综合人文

      古建筑群是古代留存下来的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包括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墙、宫殿、官衙、石窟、古桥、陵墓和一些宗教建筑等。山东省古建筑群最具有代表性的有:

      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孔子嫡传裔孙、历代衍圣公的府第和住宅。现有建筑群的形成,源于早期“依庙为宅”的孔子故居,经长期发展,始成现存规模。这种衙署和宅第相结合的建筑形制,奠基于北宋,形成于元明,清代作了重大的增修重建。现有厅堂楼厢480余间,占地约7.3万平方米。旁依孔庙,坐北面南,横分三路轴线,纵分前堂后寝九进庭院。东路以祖庙为主,西路称“西学”,中路是孔府主体建筑。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南有牛山和稷山,东、北两面为平原。周代和西汉时期齐国的都城。战国之时,临淄成为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齐王建四十年(前221),秦灭齐,因故城置齐郡。其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汉灭楚,刘邦封庶长子肥为齐王,皆以故城为都。北齐以齐郡治益都,临淄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在故城西南复置临淄县,属青州,唐宋延用。

      孟庙位于邹城市。建于北宋,占地面积65亩,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五进院落,有各种殿宇64楹,御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各种碑碣石刻350块。孟庙院内柏树多植于宋元时期,至今依然茂盛。

      岱庙位于泰安市内。南起旧城南门,北抵登山古道的中轴线上,为古代帝王祭告天地,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岱庙总体布局,坐北面南,仿效帝王宫殿制度,外围方形城垣,内列殿宇左右对称,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后设庙内花园。南北纵轴线分东、中、西三路,沿中轴线依次为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现存殿宇廊庑共150余间。正阳门居南墙正中,左右平列二掖门,掖门两侧复有“仰高”、“见大”二门,取《论语》“仰之弥高”意,喻登泰山可见其高大。正阳门常年关闭,仅在帝王、重臣祭祀及庆典时方开启。

      灵岩寺位于济南长清县。初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寺及田园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殿阁36处、寺阁18处。其中著名的有大雄宝殿、五花殿、辟支塔、御书阁等。位于寺西的墓塔林为历代高僧的墓地,存有各代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块;主体建筑千佛殿建于唐代,殿内正中有大佛三躯,四壁有宋代彩塑罗汉40尊,塑造技法精湛,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名塑”。

      柳埠古迹位于济南历城区。隋代始在这里建寺庙,留存下大量的文物古迹,主要有千佛崖、墓塔林、龙虎塔、九顶塔等。其中以四门塔最为著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石砌佛塔。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泉、潭、瀑布以及竹林等自然景观。四门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门塔山区为国家森林公园。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后关街。始建于明宣德四年。是明、清两代政府派驻临清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居全国漕运八大钞关之首,曾占全国税收的1/4,在明代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钞关建筑占地4万多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目前钞关遗址仍有明、清关署、仪门、正堂、穿厅舍房80余间,弥足珍贵。

      2.文化活动场馆

      文化活动场馆是指人们集会或者举行某些仪式的场所,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风俗、建筑等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烟台福建会馆位于烟台市毓岚街。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是福建籍商贾集会联谊的场所。由闽地船商集资,依照当地风格设计并预制构件,海运至此组装而成。相传其中运载戏楼构件的船只遇险沉海,遂由北方工匠依样补造。会馆布局坐南面北,沿中轴线作对称排列。原为三进庭院,现存两进,占地3500平方米,由大门、戏楼、山门、大殿、后殿及左右廊庑组成。皆砖石木结构,以闽地之雕饰见长,时称“鲁东第一工程”。

      提督府位于青岛市观海山南麓,俯瞰前海,面对小青岛。建于1902年-1906年,德国建筑师拉鲁维茨设计,采用19世纪德国建筑的对称平面风格,布局呈“凹”字形。四层,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为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德国海军大佐托尔柏用作提督署。曾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基督教堂位于青岛市。德国古堡式建筑,建于1908年,曾为德国基督教信义会的活动基地。教堂由钟楼和礼拜堂两部分组成,钟楼高39.01米,三面装置巨型钟表,登楼可观赏青岛市容;礼拜堂主体高18.01米,可容纳千余人同时做礼拜。

      光岳楼光岳楼始名余木楼,又称鼓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始建于明代,楼体为四重檐十字脊楼阁,高33米,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楼内存清康熙御匾、乾隆御碑等珍贵文物。楼起于砖砌覆斗式方形台座上,台高9.38米,占地238平方米。台面以上为十字拱洞,四面各辟半圆券门,以贯通中心交叉之街道。门上石额,南北曰“文明”、“武定”,东西曰“太平”、“兴礼”。进门为登楼通道,越55级踏阶至台面出口。1974年为纪念建楼600周年,郭沫若手书“光岳楼”匾额。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古运河西岸。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为山西、陕西两省商贾集会联谊的场所。坐西向东,南北阔43米,纵深77米,占地3311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神殿、春秋阁等各式房屋160余间,均为举架砖石结构。檐下石柱、柱础精雕鸟兽、花卉、山水、人物图案。斗拱、额枋、雀替等木构件为透雕、圆雕或高浮雕,其飞龙、舞风、缠枝牡丹、戏文故事等,栩栩如生。

      3.景观建筑

      主要是指因景观而建造的建筑与附属型建筑,主要有:

      蓬莱阁位于蓬莱市。建于宋代,为一组古建筑群,包括吕祖殿、三清殿、蓬莱主阁、天后宫殿、弥陀寺等,总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古代传说蓬莱是神仙之所,“八仙过海”也从这里启程,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以及美丽的传说使蓬莱阁成为旅游胜地。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位于青岛市海沿第一海水浴场东邻,占地150多万平方米。因有八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街道(山海关、正阳关、嘉峪关、武胜关、紫荆关、宁武关、居庸关、韶关),故称“八大关”。实另有函谷关、临淮关两街。该地地势起伏,花木葱茏,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有近百幢造型迥异的别墅楼房,是中外著名的疗养胜地和风景游览区。

      4.居住

      中国封建帝制对于建筑有严格的限制,因此除了帝王,一般没有如同西方恢宏的民间建筑。普通建筑大多毁于多年战乱。

      魏氏庄园位于惠民县城东南魏集村。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系当地缙绅魏肇庆的宅第。魏氏自四世祖魏毓炳起相继居官,是鲁北知名的望族。庄园由城堡、广场、水塘三部分组成。城堡呈长方形,内砌女儿墙,外垒垛口,四面临街,自成封闭式的独院。正厅为层楼,楼土山墙辟门,设翻板吊桥与围墙连通,平时桥板扬起。另在院内前后分设水井3眼。庄园布局小巧严谨,颇具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特色。

      丁氏故居位于龙口市黄城西大街。原为清初黄县巨富丁百万家族所建。占地3.1公顷,建筑面积有8042平方米,现存房舍240间,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屋坐西朝东,为典型北方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若干个大院,每个大院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古朴大方。是目前中国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牟氏庄园位于栖霞县城北古镇都村。由当地首富牟氏家族营建的宅第,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共计房舍480余间,分作3个单元。布局方正,规划统一,均沿南北轴线成多进院落,且各立堂号。主体建筑均为砖石木结构,凡门厅均明间高起,门垛前出,高砌台阶,细构门槛,顶覆陶瓦,脊有花饰。庄园的规划布局,采用四合套多进连贯式的形制,是山东省现存比较完整的庄园建筑。

      十笏园又称丁家花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明清时原为缙绅私邸。光绪十年(1885),潍坊巨富丁善宝出资购取,改建为内宅花园,以“十笏”名之,隐喻其小巧。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49米,占地3430余平方米。自西而东,分别有静如山房、十笏草堂、碧云斋等亭台楼榭20余处。

      5.墓葬

    银雀山汉墓山东是先秦、秦汉墓葬最多的地区,多有重要发现。

      银雀山汉墓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地下有规模较大的汉代墓群。1972年,《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多部竹简兵书在此出土而名扬天下,被誉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十大考古发现”。

      沂南汉墓位于沂南县。墓由280块石材砌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2幅,画像内容包括攻战、祭祀、出行、宴享、乐舞、奇禽、神话等。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与考古价值。

      苏禄王墓位于德州市。是外国君主在中国的大型古墓葬。明永乐年间,苏禄国东王访问中国,辞归中于德州“遭疾殒殁”而葬于此。前殿后墓,墓高6米,直径17米,圆形。墓前是祭庙,庙殿前甬道两侧有石仪,雕刻精致,形象生动。

      6.近现代场馆

      山东省拥有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70多处,展出内容有文物、自然、历史、人物、民俗、工艺美术等,构成了人文景观的精华部分。主要的博物馆有:

      山东省博物馆位于济南市,初建于1954年,1992年新建并迁于千佛山北麓。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馆舍分为8个部分9个展室。馆藏各类历史文物、自然材料达21万件,其中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各种代表器物为国内仅有。是国内收藏甲骨文最多的省份之一。

      泰安博物馆位于泰安市。原为岱庙,始建于汉代,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为泰山脚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历代君王登封泰山的地方。1986年辟为博物馆,现存建筑物150余间、历代碑碣184块、汉画像石48块、古树名木212株。

      蒲松龄纪念馆位于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由蒲氏故居和五个小院组成,设有生平展、著述展、外文研究展、馆藏书画展、彩塑展和奇石展等。故居为一座幽静的庭院,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庄村。1994年落成,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馆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古车陈列馆,共有古车复制品19辆、模型100余辆、车马饰件等近千件;一部分是春秋车马展厅,陈列春秋中期殉葬车马,共有战车10辆、马32匹以及其他铜或骨质构件和饰件。车马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都为国内外所罕见。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坐落于临沂市兰山区。中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银雀山汉墓竹简共分三个展厅,银雀山汉墓厅、竹简陈列厅和文物陈列厅。馆内存有汉代竹简7500枚,其中《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以及《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对于中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和古代历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位于枣庄市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由陈列馆、影视馆和全景画馆三部分组成,以实物、图片、影视录像等方式,详细介绍了发生于1938年春的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其中,全景画馆高28米、直径43米,圆形,并配有声光电,再现了台儿庄大战的情形。

      海军博物馆位于青岛市。是大型专业性军事博物馆。博物馆共分室内展厅、武器展厅和海上展区三部分,展出飞机导弹、火炮、水陆坦克以及我国海军服装、各国海军送中国海军的礼品等。海上展区陈列有一艘导弹驱逐舰、三艘导弹护卫舰和一艘常规潜水艇。

      潍坊风筝博物馆位于潍坊市。世界上最大的展现风筝的专业博物馆,建于1989年。现馆藏各类风筝藏品、资料3000余件,并以图片、影视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展示风筝的历史、制作、艺术等知识。

      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位于平邑县城。2004年9月建成开放。陈列面积2.8万平方米,展厅28个,馆藏展品39万余件,主要以矿物标本和古生物化石为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地质博物馆之一。三、民间习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东民俗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习俗最为突出。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保留着传统的民俗事象。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特色。(一)生活习俗1.饮食

      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像。

      面食山东大部分地区民众的饭食,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烧饼、面条、蒸饼等。

      胶东大馒头馒头的形制、名称有种种细别。半球体且大个的叫饽饽、馍馍,长方体的叫卷子,作为年节、喜事以及祭祀的馒头,叫饽饽。做饽饽技术含量要求很高,从制作“发面引子”到和面时的水面比例,从揉面时的手法手力,到上屉排摆到火候掌控,都需要“独家窍门”。

      包子的共同特征是外有一定厚度的面皮而内里装馅。外皮采用捏合方式合拢,入屉蒸熟,是“蒸包”;还有一种是用平底锅擦油,包子入锅后因少许水均匀洒下,半煎半烙,是“煎包”。山东有名的包子很多,如青岛对虾小笼包、大鸡包;济南什锦包、五仁包、猪肉灌汤包;惠民、泰安等地的油煎包(水煎包);济宁、菏泽回民的羊肉煎包;宁津长官镇包子;临清烧麦、徐家煎包;聊城孟家灌汤包等等。比包子小若干倍的,以水煮熟,就是水饺了。水饺是春节时家家必备节日食品,也是祭祀故人、供家堂族谱等仪式的必备供品,形成了不少“名饺”,如菏泽砂锅水饺、济南烫面饺、博山石蛤蟆水饺、东部沿海地区鲅鱼水饺;其他的还有四喜饺、高汤小饺(即状元饺)等。

      山东各地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油条,在山东主要是作为早餐。济南等地群众称油条为“果子”,煎饼果子、豆汁油条,都是老济南人传统早餐。

      米食山东省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适合大稻生长,生长周期较南方更长,一般稻米品质也优于南方稻米。新中国建立后,种植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较为出名的有黄河大米、鱼台大米等。

      粘(年)糕也称米糕,是以大黄米(黍米)、糯米面或者粘高粱、粘玉米面和水,并掺以红枣,蒸制而成,口感粘韧,米枣飘香。

      杂食地瓜和玉米食品曾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占据山东人民的饭桌。常见的地瓜食品有煮地瓜、烤地瓜、地瓜粥、生熟两种地瓜干、地瓜面饼、地瓜煎饼、地瓜面窝头等,地瓜面还可以制作粉皮、粉条、凉皮等。常见的玉米食品有饼子(大饼子、苞米饼子、锅贴、片片、粑粑等)、掺菜饼子、包菜饼子、窝头、发糕等。玉米羹、拔丝地瓜,是现在饭店的畅销菜。

      煎饼山东境内以煎饼为主食的地区,集中在胶济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煎饼材料多为玉米面、小米面、黄豆面、高粱面、小麦面等。还有几种特别的煎饼,如柿子煎饼,流行于青州一带;著名的枣煎饼是孔府家厨所制;泰安有一种加入各种调料的五香煎饼,是为馈赠亲友而特制。

      甜沫流行于济南以西地区的粥饭。将花生仁、黄豆粒浸泡后,与小米一起磨成“磨糊”待用,爆锅后加入花生仁、豇豆、粉丝、海带丝等,煮开倒入磨糊,最后放入菜末、胡椒面等,也有加入鸡蛋皮、面筋或豆腐皮等辅料的,是早餐的常见粥食。

      粘粥粘粥也称为“稀饭”、“糊糊”等。山东有名的一种粘粥是“八宝粥”。胶东地区对粘粥分得很细致,玉米面粥叫做汤;小米粥叫做粘粥;高粱面的稀饭叫做胡汤;把高粱煮到开花,名叫高粱花子;玉米捣为碎瓣做成的粥叫“大馇子”。在鲁西地区,以面疙瘩入汤,熬成粘稠的“疙瘩汤”,在胶东有类似的“海鲜疙瘩汤”。各地还有片儿汤、油汤、海鲜汤、揪面汤等。在有些地方,喝粘粥的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在鲁西南和鲁中一些农村,人们习惯晚餐时熬制很稠的粘粥,把菜放在粘粥上,手握馍馍,蹲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吃,成为夕阳中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小豆腐俗称“菜豆腐”、“豆腐渣”等,“高档”的小豆腐是以豆面和菜煮成,“低档”的则是用磨豆浆后产生的豆渣和菜。泰安地区将菜切碎,加入豆面、玉米面,和水、盐及少许植物油,煮熟,不但可以做成“小豆腐”,还可以摊煎饼、贴饼子。

      果蔬山东地区季节以外的蔬菜瓜果,多为蔬菜大棚人工培育,一年四季皆有生产。菜类有大白菜、萝卜、土豆、苔菜、莴苣、圆葱、香椿、芹菜、小白菜、小茴香、扁豆、豆角、金针、芋头、碗豆、姜、苤蓝等。瓜类大体分为鲜食和菜用两种。鲜食者有西瓜、甜瓜、脆瓜、面瓜、香瓜等;菜用者有黄瓜、西葫芦、冬瓜、南瓜、菜瓜、饭瓜、吊瓜、丝瓜、方瓜、鼎足瓜、葫芦等。

      肉品肉类食物资源,主要来自家庭饲养和农场饲养的禽畜产品。一般是猪肉为主,牛、羊肉为次;禽类中鸡肉为主,其次为鸭、鹅、鹌鹑、珍珠鸡等。

      水产淡水产品除微山湖区、东平湖区、马踏湖区等野生采集外,主要靠淡水饲养和人工培育获得;海洋及海河滩涂远洋捕捞和滩涂养殖,成为海产品的主要来源。淡水湖泊主要水产品有鱼、虾、蟹、蛤,有鲤鱼、草鱼、鲢鱼、黑鱼、罗非鱼、鲫鱼、甲鱼、鳝鱼、鲶鱼、鳜鱼、虹鳟鱼、青虾、中华蟹、毛蟹、河蚌、河蛤等。东部沿海盛产各种鱼、贝、虾、蟹、藻等海味,主要有加吉鱼、青鱼、黄花鱼、鲅鱼、鲐鱼、偏口鱼、梭鱼、刀鱼、带鱼、银鱼、老板鱼、沙丁鱼、鲳鱼、辫子鱼、鲨鱼、舌头鱼、鲍鱼、鲜贝、干贝、鱼翅、海参、海螺、海肠子、牡蛎、文蛤、毛蚶、天鹅蛋、蛏子、蚬子、对虾、鹰爪虾、琵琶虾、白虾、梭子蟹、石甲红、乌贼鱼、鱿鱼、海胆、海米、虾皮、鱼籽干、乌鱼蛋、冻粉、海蜇、八带鱼和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山珍有木耳、蘑菇、山菇等。蚂蚱、金蝉、蚕蛹、蝎子等也都成了餐桌美食。其它常见的还有野兔、山鸡、石蛙、山鼠、山蕨菜、山葱、山韭菜等。

      2.居住

      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

      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四合院以正房或北屋为中心,形成后院和前院格局,有些后院设后门,前院有东西厢房。胶东地区有的地方是在西厢房位置盖猪圈和厕所,在南侧临街地方盖南屋。临朐一带四合院有大四合、小四合、二进院、三进院等。大四合院,有正房三间,正房两头各接两间,称为厢房。建厢房的位置,各建三间房称为住房,南屋三间为厨房,东南建大门两间,西南建猪圈和厕所,总称为“栏”;小四合院,正房三间,两头各建厢房一间,建厢房的位置各建住房三间,南房两间或三间,大门和栏各一间;二进院,是将大四合院的大门做两道门,前面另辟一小院,另开大门;三进院是大四合院的连续。

      三合院有正房、厢房,而无南屋,鲁西南一带称之为“簸箕房”。莱州的“耳朵包着头”,将正房的山墙一侧留出空地,盖起厢房以遮掩正房的山墙。

      庄园式民居是早年间富裕家庭聚族而居的形式,多为数个四合院、平房与楼房相结合格局,俗称几进院落,或一进三院、一进四院等。著名的有栖霞牟氏庄园、惠民魏集镇魏氏庄院、龙口城北巷子丁百万庄园等。府第型住房的代表是曲阜孔庙和邹城孟府。园林式住宅保存不多,以济南万竹园和潍坊十笏园为代表。

      院落一般用院墙封闭,有的将临街院墙用石料砌成几何图案,有的在石基腰线砖上刷成粉白并略加装饰。东明一带则在山墙上方开小窗,有的在山墙上写“吉星高照”等吉祥语。院落的出口为大门,有的于后院再开出口,名为后门,大宅第有开旁门的,俗称“便门”或“小门”。大门是人、畜、车辆、物资出入的通道,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垣的一部分,称为墙门,一类是取三间或五间房中的一间为门,上宇下基,称为屋门。鲁中、鲁西流行屋宇式大门,大门前脸由门框向外成三套砖沿,俗名“三齐头”;鲁东多三檩墙柱式大门,螭头、脊头、檐板讲究装饰,统称为门楼。

      照壁又称影壁、影门墙,鲁西南有的地方称为宅神堂,设在大门之内,有的单独建筑,有的镶在厢房山墙上,以防过往行人窥视住宅内活动。壁身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或作画,或书福、寿、鸿、禧等。近年来,时兴镶瓷砖画,与壁下盆景相映成趣。

      院子中各房和其他设施空间的安排,各地不尽相同。从前流行四合院,现在多流行正房前一方院。以北屋为中心,屋前的叫院,二门之前的叫前院,屋后的叫后院。进入大门至照壁的一段俗称过道,折向前院若有墙隔断,往往设月亮门,前院与院有子墙分隔,设门,名叫二门。

      台房黄河滩中的台房,以台代院不设院墙。台用夯土筑成,四面坡上各留排水道,并遍植树木。台上建房,称为台房,院则称为房台。房屋一般采用草房、瓦房和平顶房等建筑风格。

      草房以草苫屋顶的统称草房,平原地区多用麦草,山区多用硬秸山草。草房中最有特色的是沿海的“海带草房”,每座房需用草数千斤,屋顶坡度很陡,屋脊做成卷棚式,隔热隔寒,冬暖夏凉。日照一带有一种民房,屋顶的中间苫草,近屋檐和近山墙的地方覆瓦,俗名“四不露毛”。

      瓦房瓦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蝶瓦,一律仰面铺砌,称为仰瓦,用合龙方式铺砌,称为“一仰一合”;第二种是平瓦,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后普及;第三种是脊瓦,半筒形,多用于屋脊。东明县瓦房主房屋脊正中雕砖为小庙形式,名为屋楼,屋四角飞檐,俗称“垂飞”;潍坊瓦房多以砖雕作装饰,屋山尖端处饰菱形垂云,下端拔缝也用各种砖雕,山窗、窗檐无不雕花;菏泽一带瓦房皆用陶制屋脊兽装饰,有狮、马、牛、羊、鸡、鱼、大兽、小兽八种。

      由于生产、气候、民间俗信等因素影响,山东民间房屋形式多种多样。如,泥平顶房,流行于鲁西北,当地人在屋顶晾物、晒物、乘凉、露宿。一面坡,不做屋脊,屋面斜向一边,多建在后院等处,作为磨房、草屋等。黄河三角洲垦荒农户院落宽大,往往建一排棚子为牛屋、车屋、草屋等。挎屋,鲁西北一带,多在正房两边山墙处附带建两个小屋,形状像两只篮子,多用于储粮、储草、储杂物等。网铺,建在海滩上,做渔民出海、登岸落脚时的房子。海青房,东平一带较讲究的一种平房,石基或砖基,上接土坯墙,厚实平顶。四角青,从前黄河滩上一种房屋,以青砖垒四角,搁梁架,以秫秸抹泥成墙,遇洪水墙倒而房不落架。

      室内格局各地风格不同。胶东一带通行的格局是正间作厨房,两边都作壁子与内间分隔,进门就是锅台,东、西各开房门通内室。灶间东西两壁,各于正中开门,分别通东屋与西屋。屋的上方一般有棚。屋内有炕,由灶间烧火做饭时暖炕。炕是寝卧之所,也是吃饭、做针线、接待客人的地方。黄河三角洲部分县,北屋一般不设墙间隔,屋内也盘炕,炕在屋子东端或西端,与山墙同宽的名叫可山炕,不及山墙宽的叫半炕,锅台设在炕沿北端,冬季时家中老人往往坐在炕上并在这里吃饭,其他人则以锅台为饭桌。鲁西南、鲁西北很多地方北屋一般不用墙间隔,迎屋门北墙放一个条几,靠条几放一张方桌,左右各放一个罗汉椅或无扶手的灯挂椅,有的在方桌前再放一张矮方桌。北墙上平时挂中堂和对联,年节时供祖挂族谱。卧具用床不用炕,几张床分别放在各个墙角。

      3.服饰

      服饰民俗主要指衣帽穿戴。服饰从最初保护人类安全舒适渡过春夏秋冬,并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直至融入审美的服饰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赋予了不同的服饰内涵,并逐渐与社会、政治、礼仪等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使服饰民俗的信息量包罗万象。

      衫俗称褂子,多为棉布制作而成,如用麻布或夏布制作成的也称麻布衫或夏布衫,有大襟和小襟之分,一般是用布扣。

      夹袄为春秋季节的上衣,为一表一里的对襟小褂。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由针织内衣所代替,外衣多由中山装制服或国防服、学生服、工作服等代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西装、衬衫很快成为城乡人民的日常服装。

      大襟棉袄多为老年人的冬装,用一根长布带扎腰。对襟小棉袄,表里间为棉花。同时还有一种及膝或稍过膝的棉袄,保暖性好。

      背心男性夏秋季时的简装,以白细布做成,有对襟和右侧开口两种。

      坎肩也称为背心,有夹、棉两种。每到秋凉,人们即将坎肩加于外衣上。鲁中地区女孩多穿短棉背心,俗称“蚂蚱鞍”。

      肚兜早些年青年妇女贴身穿的内衣。夏天时,少儿可贴身穿,以防受凉。兜面上均有花饰。

      兜兜上半截裁成荷花瓣、长命锁、荷包等形状,多做儿童的外罩衣。

      裤子主要有单裤、夹裤、棉裤等。早年间,乡间流行宽裆、缅腰裤子,胶东一带男裤多为青腰、白腰;鲁西南一带常用花格土布为裤,黑、白布为腰。穿上后,自裤腰处竖打一折,以布带扎腰。

      棉裤过去冬季御寒的主要衣物之一,做棉裤时往往把腰做得高,棉花絮得也多,以保护前胸后背防寒。现在穿棉裤的人少了,但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大人还是喜欢用新棉花为3-4岁以下孩子做带背带的棉裤,又保暖,又舒适。

      短裤又称裤衩。每到夏季时穿于外的,叫外穿短裤,常年穿于内的,叫贴身短裤。

      开裆裤有用腰带和背带的两种,多为儿童穿用。

      裙子妇女尤其是年轻女性的下衣,天热时节的主要衣物。连衣裙在五十年代后较流行,为妇女的夏装。

      鞋鞋的种类、质地、花色、款式五彩缤纷,现今主要是皮鞋、旅游鞋为最普遍。还有最普通适用的一种布鞋,有尖口、圆口及方口之分,鞋底为布底或猪皮、牛皮底,青布帮,圆头,男女皆宜。还有一些流行于局部地区的鞋。毡窝,用厚毡依模做成,沿口镶边,常以黑软皮革包裹鞋头和鞋尾,曾流行于潍莱等地。油鞋,女用水靴,用麻绳纳底,线纳布帮,外涂桐油,流行于临清一带。铲鞋,纳底,鞋面上有一钩状物,后面有“叶根”,鲁西南山区流行。沙鞋,紫花布帮,黑布包鞋头,流行于菏泽一带。绣花鞋,多在圆形鞋上绣花,颜色花样丰富多彩,尤其是新婚妇女喜穿,莱阳一带曾经十分流行。

      孩子也有自己专门的鞋。方口绣花鞋,儿童穿用。扎根鞋,菏泽地区婴儿鞋,鞋底不全纳,只纳一段,并且特意留一段麻绳,俗称为“根儿”。老虎鞋,用花布料作鞋面,鞋头绣以虎头,一般男孩子过“百岁”后穿虎头鞋,在虎眉间绣个“王”字。猪头鞋,红底黑帮,齐头呈猪嘴状,后沿口做猪尾巴,为一两岁女孩穿着。小绑鞋,鞋底、鞋帮用同一块红布或蓝布做成,另用一块小圆布绣花后缝在鞋背上,后跟钉带子,穿时系在脚脖上。割花鞋,鞋头花用绒线绣制而成,美观结实耐穿。黄布鞋,每年端午节7岁以下儿童穿此鞋,用黄布做鞋帮,白布做鞋底,在鞋前头和两边的鞋帮处,用毛笔画“五毒”以驱邪,流行于鲁西北一带。

      帽子山东民间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戴的帽子。皮帽,或毡或布为面,里用皮毛,两耳俱长,冬季戴用。羊肚子手巾,农村妇女多在劳动时裹头,蓬莱一带已婚妇女以毛巾裹头为常装,近年来只有老年妇女使用。男用头巾,鲁西、鲁北农民习惯用毛巾包头,中老年将多余部分系于脑后,青年则系于前额,近年来使用日少。民间有些帽子主要在劳动时戴,如:毡帽,一种为大半圆形的,另一种是左、右、后三块较长,向上折成三耳,折下后可掩两耳和后颈,因形状又称“三块瓦”。草帽,以遮阳或防雨用,有麦草、苇篾、高粱秸篾等为编制原料,后来成为工艺草帽。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帽子。挽帽,为软胎童帽,专为出生不久的婴儿戴的。虎头帽,在帽子左右两侧开孔,并装两只皮耳朵,前方正中额头处绣一个“王”字,帽筒常围花边,帽上镶银饰或铜饰。狗头、猪头帽,帽耳皆用毛皮缝制,再绣以狗或猪的鼻、眼、嘴、牙,缀以铃铛。富贵帽,帽前缝制“长命富贵”字样,用金线绣长命锁。牡丹帽,圆形,边沿为花瓣状,以刺绣装饰,为女童帽。大金边帽子,由六片菱形布合制成西瓜样圆顶,为中年男性戴用。老头乐,帽呈圆筒形,卷起时为一软胎棉帽,放下时可将前额后颈全部遮挡,仅于两眼处开孔。老婆帽子,是用黑色平绒为面料做成的无沿软帽。

      现在对大部分人来说,帽子除了御寒和遮阳外,装饰已成为主要功能,如冬天的裘皮类帽子、羊皮帽、狗皮帽、水獭皮帽等。而夏天用的各种遮阳帽,样式和花色不断翻新,质地面料也在千变万化。

      4.交通

      山东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国家级公路干道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市县之间为干线公路,县内为县道公路。山东公路可直通到乡镇和村庄,达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山东高速公路网境内铁路也四通八达,如津浦铁路、胶济铁路、烟济铁路、近几年建成的京九铁路等,都是有名的铁路干线。

      桥梁早些年在交通要道上多设石桥,称为石板桥。发券做成桥洞的为“洞子桥”,发券高出路面的叫“拱桥”。在渡口,常可见浮桥,以排船加铁索固定为桥,如梁山蔡楼、济南泺口等都有这类浮桥。桥的命名,有以河命名的,如卫运河大桥、洙水桥、潍河桥等;也有以桥两旁村镇命名的,如泰安汶口桥、费县东桥、八里营大桥等。重要河流上的桥梁多以地名加河名为桥的名称,如:东明黄河铁路大桥、平阴黄河公路大桥、滨州黄河公路大桥等。青州的万年桥,始建于宋,有米芾、曾巩所作《修桥记》,桥栏石雕精美。泗水的苗馆桥,桥畔至今尚存清代所刻《继修苗馆桥碑记》。席桥在东平县境内,相传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去泰山,以席铺地过河,因此得名。

      车辆进入近代后有火车,用于客运的有硬座和软席之分,又有硬卧和软卧之分;用于货运的车厢称为车皮,有平板、槽车,全封闭的俗称闷罐子。另外还有专门运输易燃易爆品的特种车辆。汽车,有客运和货运之分,也有特殊运输车,如冷藏车、油罐车、工程车等。城市的交通车称为大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出现了出租车,多称“的士”。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私家轿车越来越多。

      公路至2007年7月,山东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49万公里,列中国第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0.77公里,列中国第三。山东省8.5万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了99.55%,居中国前列。200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位。

      铁路山东省自1899年胶济铁路建成以来,经过不断修建,全省已经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山东境内铁路现有京沪线、京九线、邯济线、新兖线、胶济线、淄东线、蓝烟线、桃威线、兖石线等,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700多公里。经过数次改造与提速,北京至济南,济南至青岛等线已有时速超过200公里机车运行。

      航空山东民用航空起步较晚,1929年,中国航空公司首次开辟南京——天津——北平航线,随后又开辟山海——海州——青岛——北平航线。截至2007年,共有济南、青岛流亭、烟台莱山、威海、潍坊、临沂、东营等9个民用机场,国际航线17条,国内航线700余条。2007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481.0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88万吨,保障起降168428架次。

      水运山东境内,水上船只是山东民间出行的重要工具。轮船过去多称为火轮,客船称为客轮,货船称为货轮。码头附近使用的驳船称为“锅子”。在黄河中航行的船只,俗称“顺河船”,梁山等地多“杨木头”、“滑子”、“大滑子”,河口一带则多“滑子”、“燕翼”、“扁子”等。渡口的船为“平摆”、“大平摆”。运河中的船大都是运货船、货船。小清河的对漕船,在20世纪30年代尚多,后来常见的为“燕翼”。

      港口山东沿海和内陆河道,有许多重要港口、渡口。小的渔港码头,因地势不同,称为口、旺、湾、嘴、角等。大的客货两用的码头有青岛港、烟台港、龙口港、石臼港等。黄河码头有北镇(滨州)港、利津东关港、清河镇港、泺口港、董庄港。运河码头有台儿庄港、韩庄港、南阳港、济宁港、大安山港、张秋港、东昌港、临清港、德州港,后随运河漕运的萧条而衰落。渡口,凡是河、湖等地都有渡口,黄河渡口最多。

      5.方言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归属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山东省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近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省有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分区山东方言内部存在不少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有学者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西区69个县市,其中西齐小区4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平阴、济阳、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淄博、邹平、高青、滨州、无棣、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泰安、莱芜、新泰、新汶、肥城、临邑、德州、陵县、平原、禹城、武城、齐河、夏津、临清、高唐、茌平、东阿、聊城、阳谷、梁山、莘县、冠县。西鲁小区27个县市:临沂、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枣庄、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邹城、宁阳、兖州、济宁、东平、汶上、郓城、巨野、嘉祥、金乡、成武、单县、鄄城、东明、菏泽、定陶、曹县。

      东区40个县市,其中东莱小区15个县市: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东潍小区25个县市: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昌邑、寒亭、寿光、潍坊、青州、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胶南、五莲、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南、蒙阴、沂源。

      以上大致是西齐区归冀鲁官话,西鲁区归中原官话,东莱和东潍归胶辽官话。

      语音特点

      西区·西齐小区。1.声母:(1)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的字“熬袄欧呕沤安俺岸恩昂”等,多数市县读ng声母。(2)普通话r拼合口呼的字,多数地区读l声母,如“如入褥软荣熔”等。2.韵母:(1)“街解鞋、矮、崖涯”等字方言读[iεi]。(2)“责策色”等字靠河北省的地方读ê,其他地区读ei。3.声调:(1)淄博、莱芜、博兴、高青、无棣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2)利津、章丘、邹平、桓台等地“接国铁册”等字读入声。(3)多数地区“接国铁册”等字读阴平。(4)去声多读低降调31或21。

      西区·西鲁小区。1.声母:(1)“袄安恩”等字读舌根浊擦音[γ]声母。(2)大运河两岸地区无zh、ch、sh、r声母。(3)“双书水”等字多数地区读f。(4)普通话j、q、x声母字部分地区读两组,如:精≠经、清≠轻、修≠休。2.韵母:(1)“飞肥肺”多数地区读i。(2)“责策色”等字读ei。(3)“街解鞋、矮、崖涯”多数地区读iê。3.声调:(1)“接国铁册、业律麦”等字读阴平。(2)去声调值多数地区为前高降后低升的降升调312或412。

      东区·东潍小区。1.声母:(1)普通话的zh、ch、sh,方言分两类,如:争≠蒸、师≠失。(2)普通话的j、q、x,多数地区分两组,如:精≠经、清≠轻、修≠休。(3)普通话的r,方言读齐齿呼或撮口呼的零声母。(4)“袄安恩”等字读ng。2.韵母:(1)环胶州湾地区把普通话的eng—ong、ing—iong分别合并,如:灯=东、英=拥。(2)“责策色”等字读ei。(3)“街解鞋、矮、崖涯”读iê。3.声调:(1)青岛、崂山、即墨、平度、莱州只有三个调类。(2)阴平调为低降升调213型。(3)“接国铁册”等字读上声。

      东区·东莱小区。1.声母:(1)普通话的zh、ch、sh,方言分两类,争≠蒸、师≠失。(2)普通话的j、q、x,方言分两组,精≠经、清≠轻、修≠休。(3)普通话的r,方言读齐齿呼或撮口呼的零声母,如“染软”。2.韵母:(1)“对算寸”等字方言丢失u韵头。(2)“歌科河”等字读uo。(3)“街解鞋、矮、崖涯”读iai。3.声调:(1)烟台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2)多数地方“南”和“男”等字分归两个调类。(3)“接国铁册”等字方言读上声。(4)阴平调值多为降调41或31。

      (二)人生仪礼

      1.婚嫁

      山东一带的婚嫁,大体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jǐn,一种酒器)。婚嫁包括从谈婚论嫁、纳采,直到入洞房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要求的相关文书、来往等礼仪项目。

      年轻人到了法定婚姻年龄,父母便开始张罗着寻找合适的对象,然后托媒人到对方去问寻、提亲。如果双方有联姻意向,会交往一段时间,以了解对方、培养感情。即便是自由恋爱,也是如此。当双方都认定家庭状况合适、男女感情稳固了,就进入议定婚期阶段,举行订婚仪式,并商定婚礼日期、主体步骤、彩礼、嫁妆等具体问题。在准备一段时间后,双方领取结婚证,成为法律上的合法夫妻;公布婚礼确切时间,发送喜帖。结婚典礼是重头戏,具体内容基本上都有亲迎、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入洞房、婚宴等仪式。

      相亲经过媒人、婚姻介绍人的沟通和联络,男女双方商定一个日子见面,即为“相亲”。以前相亲,女方的亲戚要组成“亲友团”,在媒人陪同下前往男家。男方家里要精心布置,盛情招待。男方家中女眷还要带领女方亲友、媒人察看房屋院落、家具财物,介绍家庭成员、日常收入等。相亲这天中午,如果女方亲友团拒绝留下吃饭,那就是不满意;如果留下,婚事有了成功的可能。在此之后,男方再约定去女方家相看的日期。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择吉日正式定亲了。随着自由婚姻的逐步推广,相亲仪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相亲的地点被安排在商店、集市或媒人家中;在双方简单介绍之后,留男女二人独处交谈。到八十年代以后,男女之间社交频繁,男孩和女孩如果自行恋爱,为了按步骤走形式,这种情况下的相亲常常与定亲合并,以前男方赠送给女方的小礼物,也发展成所谓的“见面礼”,或直接以现金相赠。

      结婚结婚典礼是婚礼中是最重要、最出彩的仪式,迎娶最为热闹,也最有特色。旧时在婚礼日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迎亲花轿起程,新郎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花轿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吉星高照”红符。三声炮响后,迎亲队伍在锣鼓声中启程。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经过“三吹三打”后,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新郎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长。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娘入轿中。现代的迎娶,一般换上了浩浩荡荡的小轿车车队,摄像机镜头一路相随,新娘也大多换上了漂亮的婚纱。

      婚俗各地婚礼的具体项目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因齐鲁之邦的地理、文化原因,又使山东的婚礼有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仪式和程序。

      抱瓶跨鞍。人们在婚丧嫁娶等传统的隆重场合通过各种物品、事项,利用象征、谐音等途径创造和使用口彩,以讨得吉利。如过门儿的新媳妇要怀抱“宝瓶”或手拿苹果、跨过马鞍,谐音“平”、“安”,寄托婚后一家人幸福平安的愿望。

      跨火盆。婚礼上,当新娘要进婆家门时,婆家人会在门外点燃一小堆柴草,或点燃一盆炭火,让新娘跨过去,以驱除秽气。在泰安,接新娘的花轿一落地,就有两个小男孩手持麻杆扎成的火把,绕着轿子燎三次,称为“燎轿”。现在的跨火盆已经改变了意义,象征着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拜堂。拜堂是婚礼高潮中的高潮。旧时农村大多在自家小院拜堂。男家事先在院中央或正屋门前摆设桌案,放置装满高粱的升或斗,蒙上红纸,还在桌上放置点燃的红蜡烛等。各地拜堂时放置的物品不同,但基本上都是象征将来过上好日子的物品。迎亲花轿落在院门外,鼓乐大作,鞭炮齐鸣。新人下轿后踩着红毡或者年糕走入院中,并列站在端坐的父母面前,按照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交换信物”、“入洞房”等仪式。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多选择在酒店举行。

      闹洞房。新人进了洞房,男左女右在婚床上坐定,称为“坐床”或“坐帐”。接下来的仪式是“撒床”。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将红枣、栗子、花生、桂圆、核桃等象征“早立贵子”、“儿女双全”、“和睦体贴”等吉祥祝愿的食品撒到新人身上和床上,撒帐的时候要唱吉祥的“撒帐歌”。还有两项重要仪式,一是掀盖头,一是同饮交杯酒。掀盖头的时间有的是在典礼上,有的是在洞房里,有的则是在晚上洞房花烛时;新郎掀盖头有的是直接用手,有的是用称杆,暗含“吉星合到大吉大利”。旧时喝交杯酒是用同一个葫芦分成的两个瓢饮酒,现在多为夫妻二人交臂而饮,有“相亲相爱、同甘共苦”之意。闹洞房时,众多年轻人聚集一堂,不分长幼辈分,想出来很多办法戏弄新人尤其是新娘。

      在山东各地,结婚典礼之后几天内,都有新媳妇“回门”的程序,新郎与新娘一起回到女方家中,或者女家来人接回闺女。新婚夫妇到女方家中,女方备置酒席,将女婿奉为上宾,众亲戚也来祝贺。山东各地回门时间和在娘家滞留时间不一。

      2.生育

      婴儿出世,合家欢喜,各种礼仪不可或缺,主要是挂红子、送粥米等报喜与添喜的一系列生育习俗,这些习俗凝结了民众对子孙繁衍的渴望与欣喜,融入了人们对新生儿和其母亲的祝福。

      报喜我国古代就有在妇女产后告知四邻的传统礼仪。在郯城,人们用一尺见方的红布拴住一角;用红线拴上枣、栗子以及染上红色的白果、花生,与红布一起挂在院门外,如果生了男孩,就挂上用柳条做的弓箭,如果是女孩就只挂弓。在招远,生了女孩之后就挂上系有大葱和红布条的桃枝,生了男孩,就再加挂一面红旗,上有弓箭和“文武双全”等吉祥语。在莱西,是将桃枝挂在屋门中间,桃枝上系两棵葱、四个枣、四个栗子和两头大蒜。沂水生了男孩就挂一张弓、一支箭、拴一头蒜,意思是“能打会算”,生女孩就挂一块红布,象征以后能纺会织。在黄河口地区的农村,很多人家喜得贵子之后只是在门前挂上红布条,并且以秫秸做成“箔”挡住屋门。除了挂红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报喜方式。例如在济宁、梁山、临清、菏泽等地,喜得贵子的家庭会按照“男单女双”的俗规,把奇数个或偶数个红皮鸡蛋分送给亲朋好友。而在临朐、海阳等地,多送喜面报喜。临朐城西的地区,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中午,家人把煮好的面条分盛在白瓷碗里,送给本族老人和长辈;邹县是在婴儿降生后第二天给邻居分送小米稀饭,并且要加入红糖;招远民间是在第三天给本家成员和乡邻送疙瘩汤。

      更重要的是要去产妇的娘家报喜,报喜时间因地而异,报喜的仪式和礼品也各有不同。在枣庄,要带单数的红皮鸡蛋,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多带一本书;如果是女孩就多带上一朵花。郯城要送79个、89个或者99个熟鸡蛋,再加送一个生鸡蛋,而且还要给鸡蛋染色,男孩染成朱红色,女孩染成桃红色。济宁人报喜生了男孩要送101个鸡蛋,另有书本、纸砚和算盘;生了女孩要送100个鸡蛋,外加一束花。招远人到亲家报喜,要带上两升麦子,返家时则带上回赠的红皮鸡蛋、油饼,并且要送一个鸡蛋给路上遇到的一个人,称为“人人喜”。蓬莱是用活鸡去娘家报喜,生男孩送公鸡,生女孩用母鸡。徂徕山区去岳父家报喜的是女婿本人,带的礼物是一大块“当腰”的猪肉,到达之后放置肉凸面朝下,就是生了男孩,凸面朝上,就是生了女孩。

      送粥米在山东很多地方,乡邻、好友、亲戚看到某家挂出的红子或者接到报喜之后,就安排适当人选到添喜的人家“送粥米”,主要有鸡蛋、红糖、米面、糕点等补品,以示祝贺。在有些地方,送粥米有约定成俗的时间规制,例如有产后六日、七日、九日、十二日之别。这一礼仪除了热闹、喜庆、交往、人情之外,还有邻里互助的现实作用。

      山东的部分地方是在接到报喜的当天送粥米,还有更多的些地方,是在接到主家报喜后的一定时间去。在临清一带,产妇娘家在接到喜报后,马上就得安排人到婆家送鸡蛋、米面、糖和馓子等营养品,到第十二天,还要再来一次,多数是产妇的母亲前来,这次送的鸡蛋个数要与产妇的年龄相同,另外再加两个;也有送100个的,象征新生儿能长命百岁。在济南地区,是在婴儿出生以后的第三天、第六天或者第十二天送粥米,一般由娘家的女眷前来,婆家要以红皮鸡蛋回礼。

      产妇娘家送粥米有不少讲究。胶州人在收到报喜后,娘家马上要派人给产妇送来牛蹄卷、莲花卷等不同样式的花卷20个,还有若干鸡蛋、小米;给婴儿的礼物有四尺尿布、一床小棉被、一件小棉袄。在菏泽地区,除了送象征“长命百岁”的100个鸡蛋,或者象征“千里挑一”的1001个鸡蛋,还有米面红糖,以及送给婴儿的“见面礼”——四尺尿布,两件小棉袄,两床小棉被等等,这称为“看钱”。在沂蒙山区,娘家人送粥米要集体前往婆家,带着大大小小的笎子(yuán zi,红柳编的一种元宝形盛具,象篮子),装有鸡蛋、红糖、米面等,每个笎子上都要蒙一块红包袱,婆家必须把所有东西留下,然后在每个空笎子中撒一把豆子,俗信认为可以避免小孩生痘毒。在徂徕山区,前往吃喜面的,是以娘家人为主的亲朋,不但要一齐到达,而且皆为带着孩子的女眷,到主家后,客人应该先吃鸡蛋面条,谓之“点心”。

      吃喜面泰安的“吃喜面”习俗,是山东省现存相对比较完备、比较全面的典型例子。吃喜面,是在已婚妇女生孩子之后产妇娘家人、婆家的亲戚朋友携带一定的礼品到产妇婆家贺喜的风俗。按照民间俗制,吃喜面要安排在男孩子出生后的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女孩子则要安排在第九天。装喜礼要用木制食盒,三层或六层的,内装米面或面条、红糖、鸡蛋等,所送鸡蛋数目必须是单数。娘家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还会加入别的母婴用品。在食盒顶上还要盖一块蓝布,作为送给新生儿的尿布,如果生的是男孩,那么蓝布的两头露在盒子外面;如果是女孩,那么只露蓝布的一头。现在用食盒送喜礼的比较少了,很多改用了笎子。除了娘家送的礼物有约定成俗的规制,其他亲戚朋友的礼物各随其便。这一天,那些家族大、亲戚多的家庭,来宾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去看新生儿的亲戚朋友,在婴儿的枕头下掖入一些钱,叫做“见面钱”。

      吃喜面之前,来宾得先吃点心,加红糖的稠粥再加鸡蛋,再加上瓜子、花生、水果、糖等等。如果是安排在第十二天吃喜面,那么点心必须是水饺,依其形,寓意“合骨缝”,祝福产妇早日恢复。吃喜面的席面也是有习俗规制的,主家一般都需要雇上厨师,以前的酒席讲究十个大碗、两个大盘,俗称“十全席、两大件”。这两个大件,须是整鸡整鱼。

      主家要为宾客们准备回礼。对于娘家本家的礼物,押回的礼品是在每个食盒或笎子中放入两个煎饼、两棵葱、一把麸子、一把盐,有的人家还会放入艾蒿。葱,与“聪”谐音,祈望孩子长大后聪明伶俐;麸子则是与“福子”谐音;盐,是寓外甥和姥娘家“有缘法、有缘分”;艾蒿,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避邪、镇秽的作用。

      坐月子至于生育其他习俗,主要有产妇分娩之后,通常一月之内不能出门,这就是常说的“坐月子”。坐月子的妇女应穿暖避寒,忌受风吹,要给产妇准备专门的饭食和各种补品。在泰安地区,要给婴儿穿上红色的“和尚服”,以此避邪,以示吉庆,婴儿的枕头则要以麸皮或绿豆填装。有的地方,人们在新生儿的枕头下放一本书,用以祈祷孩子聪明成才。

      婴儿满月,娘家多来人接回住几天,谓之“住满月”。婴儿出生一百天,姑、姨及外婆家要齐集庆贺,称“祝百岁”。

      3.寿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福齐全”的人生理想。所谓“五福”,指的是长寿、富有、健康、美德、正终。长寿,是五福之首,在山东各地,人们在诞生纪念日有很多祝贺活动,不同年龄的祝贺形式不同。

      过生日在山东,孩子和青少年庆贺生日,戏称为“长尾巴”。有的地方,说“过生日”则是专指成年人。一般做些好酒好菜、买个生日蛋糕、喝碗“长寿面”就可以了。喝长寿面,忌讳将面条咬断,要把整根面条一次吃进去。小孩在这天不受打骂,否则会“活不长”。在鄄城,母亲要在早上煮个鸡蛋,从小孩的头顶滚下来再吃,取长寿的意义。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日越过越隆重,给孩子买玩具、送贺卡、食品、生日蛋糕已经很常见,中学生的生日聚会也很普遍。

      做寿一般来说,六十岁以后的老人庆祝生日,才能称得上是庆“寿诞”、“做寿”。有些地方是从四十岁或五十岁开始,就算做大寿。在很多地方,家人一旦开始为老人祝寿,就不能间断。在长岛等地,六十岁寿诞之后,“逢五排十”必办大庆。在胶东的一些地方,是否开始祝寿是以得了孙子或外甥为标准。山东人重点祝贺老人的六十、七十、八十岁生日。在鲁西南地区,很重视六十六岁生日,孩子要送一块肉作为贺礼,有“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邹城地区是重点庆祝六十岁以上的叠数生日,当地有民谣说:“六十六,送块肉;七十七,送只鸡;八十八,送只鸭;九十九,送条狗。”因为某些地方,“十”与“四”谐音或近音,所以有“庆九不庆十”的做法,如在鲁西南,就是在七十九岁这年祝贺八十大寿。七十三、八十四是需要特别对待的生日。山东民间崇拜的孔子与孟子两位圣人,分别是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时去世的,民间将这两个特殊的年份称为“坎儿年”,有很多地方不但不在这两年祝寿,而且还忌讳说这两个年龄。

      寿宴对于普通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一般的生日只是做饮食上的改善。例如,栖霞人过生日时,早上吃长寿面,中午吃米饭,晚饭吃水饺。日照的青少年过生日也是吃面条,老年人过生日吃水饺。只有在家中的老人过大寿时,才会摆下酒席,晚辈们齐集一堂,为老人祝寿。常见的寿礼有衣物、鸡鸭鱼肉、酒、真寿桃或面塑寿桃等。在莱州,老父亲大寿之日,出嫁的闺女必须回家给老人祝寿,而贺礼中必须有面塑的花饽饽,花饽饽上塑一些与长寿有关的吉祥物作为装饰,并饰有“福禄寿喜”等字样或图样。

      家境富裕的人家过生日比较隆重,尤其是逢老人大寿,生日宴会是很讲究、很排场的。请一个“明白人”负责出面组织庆寿班子,还有几十人的帮工。寿诞之日,主家张灯结彩,高悬寿匾,遍贴寿联,摆设寿堂。亲友来贺,赠送礼品,主家安排“早面晚席”,即早餐吃长寿面,晚上吃长寿酒席,在老寿星桌前齐拜寿礼,场面大的还要请艺人做“堂会”,说书、演戏。

      吃寿席也有特别之处。在座次上,无论来宾多大辈分、多大年龄,都不能坐正座,这天的正座只能给寿星。在泰安,寿席上必须划拳,因为其中有“八仙寿、六顺当”之类的吉祥话。主家让客人酒,先八个,意在“八仙来贺”,次四个,意为“四喜”,最后六个,意为“六顺当”。邹城地区给老人贺六十六岁寿诞,主家要将宾客带来的猪肉做熟,然后平均分为六十六份,开席的时候先让寿星品尝,然后众人才可食用。

      泰安人非常重视老人的八十寿诞,有独到的仪式要求。祝寿这天,全家人都要认真地梳头洗脸,换上全身的新装。寿星本人更要穿戴一新,由孩子们陪同来到堂屋,专等晚辈们来磕头拜寿、敬献寿礼。泰山地区要磕四个头,潍坊东部地区则要磕五个。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在一些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好的地区,还有政府部门和企业出面组织的团体拜寿活动,例如“百叟宴”等等,倡导尊老敬老的文明风俗。

      4.丧葬

      几千年来,由于民间俗信、封建礼教、佛教、道教等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加之占山东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属于内陆,东部地区属于沿海,造成了齐鲁之地的丧葬礼仪差别较大。但大体归纳起来,主要程序有以下方面:

      初丧濒临咽气时,一般要为其沐浴更衣,咽气后,用白布、蓝布、黑布或特制的绣着文饰的“衾”、“轻被子”等盖住尸身,称为“小敛”。小敛前,有的地方要求给死者的口中放入一定的物品,如制钱、硬币、红布、五色线等,称为“噙口”、“压口”。移至堂屋的灵床上,儿女、亲戚在旁守护。死者的儿子或侄子要手持香火秸秆为其“指路”,意为告诉亡灵该向何处去;指路后是“送浆水”,浆水用生水、生面和小米等搅拌而成,或只为清水,早、中、晚三次,意味着给亡者送食物。亡后三天,要发盘缠,给亡者烧纸马、纸钱等纸扎;现代更有纸扎汽车、电脑、楼房等等。死者入棺,谓之“大敛”、“入殓”,要“净面”、“撒垫背钱”、“罩头”、“镇钉”等。现在,由于火化制度的推行,入殓的程序逐渐消失,或象征性地将骨灰或骨灰盒装入另一个盒子。

      吊丧吊丧环节中有三项内容:报丧、开吊、守灵。报丧,一方面是告知亲友,另一方面是告知周围的街坊邻居。按传统仪式,报丧者要给报丧对象磕头,然后报告关于死者的情况。现在,除了至亲好友需要报丧者上门报丧外,还可以通过发布或递送“讣告”、“讣闻”等方式告示。在山东有些地方还有用特定标示来公告报丧的。临清地区,死者家要在街门上贴一条白纸,起到“出丧牌”的作用,名为“封门”。开吊,是指布置灵堂、接受吊丧者哭拜等一系列活动。死者的近亲参加吊丧的仪式比较隆重,要携带挽联、祭品、黄表纸、纸元宝等一宗祭礼前来。从大殓之后到出殡,儿女等人要日夜守护在灵柩旁,称为守灵,其间男不剃头、女不梳发,晨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有人来吊丧,要磕头谢孝。

      出殡出殡是丧礼中最隆重的仪式。由于出殡仪式极其繁乱,需要较多人手,所以很多朋友、乡邻会到亡者家中帮忙。出殡这天早上,鼓乐班子就来到主家,开始吹奏,名为“闹丧”。出殡仪式从“点主”开始,即孝子将灵牌交给当地德高望重的文官或家族内有威望的老人,在“主”字的点上用朱砂笔点一下;孝子将灵牌捧回,就可以出殡了。“斩碗”,就是在灵前把倒扣在灵柩前的黑碗用刀砍碎。待众人“启灵”、“抬棺”后,孝子要“摔盆”;摔得越碎,被认为子孙越兴旺。梁山一带,称摔盆仪式为“路祭”,其他一些地方的“路祭”则指在出殡路上进行的祭祀活动。

      安葬掘墓,俗称“挖坟坑”、“开圹”、“打圹”等。在临朐等地,要在下葬之前举行“祭坟地”、“祭阴宅”等仪式,奏乐、摆供、焚香、奠酒、放鞭炮,将长明灯、五谷仓、水罐、粮食、纸扎的童男童女等陪葬品放入墓穴。棺木入穴时,鞭炮、鼓乐大作,孝子等人痛哭。在曲阜、龙口等地,棺材入穴后,死者的子女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盖上。有些地方子女拿起铁锹,领着大家铲土盖棺。安葬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孝子和亲属要来圆坟,即为新坟添土、祈福。

      葬后祭礼山东各地有为逝去的家人“烧七”和过周年的惯习。每隔七天,死者的儿女亲戚应到坟前祭祀。俗话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到“五七”和三周年祭祀时要特别隆重。除了烧七,还要烧百日、烧周年。

      家中老人去世,子孙、亲属要按制易服,民间统称“戴孝”。这里所说的“制”,是指我国传统的“五服制”,是指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的五代人,在死者五服之内的男女,都应该戴孝。孝子要身穿孝服,头戴孝帽,脚穿孝鞋,腰扎孝绳,手持孝棒。旧时的孝子要戴麻冠,现在一般都是用白布大致缝个简单的“孝帽”,也有干脆用白布大体在头上一缠;腰里扎的孝绳,大都是两股麻搓成的一根绳;孝棒按照传统,必须用鲜柳树棒,不剥皮,用白纸缠绕,贴上白纸花、纸穗。等仪式完毕之后,将这根柳枝插在坟头上或坟旁,希望它能生根发芽,保佑子孙兴旺。

      旧式丧礼除了对亡者的追忆与祭奠之外,更多地藏纳了迷信思想和仪式,产生了铺张浪费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倡导破除迷信和实行殡葬改革,礼仪逐渐简化。60年代中期,不少人家以砖砌墓,开追悼会,送花圈,形式隆重而节约。70年代以来,一般火化,儿女臂带黑纱,同时通知亲友吊唁的日期,开追悼会,举行吊唁仪式。礼毕,儿女捧骨灰盒,由亲友护送至田间深埋,或葬于公墓。

      5.交际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齐鲁之邦礼仪更是源远流长,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致敬礼节

      叩头。民间俗称磕头、磕头作揖。行礼时先作一揖,然后双膝跪地、叩头,屈一次为一叩。一般为一叩、三叩、四叩,大礼为三拜九叩,其行礼方式是一揖,跪下,三叩,起立;再一揖,跪下,再三叩,起立;复一揖,跪下,复又三叩。跪拜礼现在大多已废止,但民间在年节庆吊唁祭祀中仍被沿用。

      作揖、万福。合掌前举弯腰下拜为作揖,亲友相见时,先作一揖,然后叙话;分别时,亦作揖为礼。妇女双手合拢或双手五指指尖相对置左侧腰间,腰膝微屈三次,称之为“拜”、“万福”、“福”。现亦少见。

      鞠躬。见长辈、师长鞠躬只一礼,正式礼仪场合往往三鞠躬。鞠躬必先脱帽,否则被认为礼貌不周。

      握手、招手。握手是表示友好的礼节,见面、分别都适用。握手之后又加一手,则表示十分亲密和敬重。招手多用于迎送,迎接时表示互相已见面,挥手告别表示依依不舍。

      举手礼。穿军服、戴军帽的人,右手五指并拢平举在帽檐前侧行礼,同时伴以双腿并拢,民间称之为“打立正”。

      其他礼节。民间有互相问候的礼节,见面问“吃饭啦?”“上哪去?”“忙着啦?”等。骑自行车的人见熟人要下车,正忙于某项工作或活计,见人打招呼要先停下劳作。客人到家要敬烟、敬茶,客人告别要送出大门外。走亲戚见面要问好,并代长辈问好,俗称“捎好”。

      节日馈赠节日馈赠的礼品世代相传。立春日,从前有分赠土牛的习俗;寒食节,往往以馓子、麻花为馈赠品;端午节,最普通的赠品为粽子,其次还有香荷包、艾虎兜等;七夕(七月七),赠品为巧果;中秋节,馈赠礼品为月饼和瓜果;重阳节,典型的馈赠礼品是菊花糕。

      人生礼仪场合馈赠

      婚礼馈赠。有送钱的,名为“喜仪”。有送物的,在纪念品上写“××与××新婚志喜,××、××敬贺”等字样。

      寿礼馈赠。有寿帐、寿画、寿桃等,乡间又多送面条,俗称“长寿面”。邹平地方祝寿与贺诞要以木盒、瓷碗盛礼品,忌用条编器物。

      丧礼馈赠。有以钱资助的,名为“赙”,俗称“人情”,曲阜民间称“上大礼”,普通多以黄表纸,扎纸器、纸锞等为赠品。

      其他馈赠乡间求人办事不收好处俗称“欠人情”,逢年过节以礼品相报,名为“答人情”、“还人情”。曲阜地方,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前、麦收后、中秋节前给娘家送礼。春节前送礼,名为“行年礼”,礼品一般为猪肉和粉条、鱼、鸡、酒、糕点等,分二色、四色、六色、八色礼。新婚当年行年礼偏重,娘家回礼品一般有花糕,取意“步步登高”。麦收时送礼,名为“行麦礼”,礼品一般为猪肉和其他食品。中秋送礼名为“中秋节礼”,礼品是月饼和水果。

      酒桌礼仪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比较多。

      入座。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一般冲门口或者面对上菜方向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就是买单请客的人),叫“主陪”;在其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副陪”。坐在主人右面的是“主宾”,左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坐在“副陪”右面和左面的分别是是第三、四位次的来宾。在家里宴请尊贵客人、长辈、年长者,须把最长、最尊者礼让到最正位坐。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主陪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包含有“发达”的意思。等“主陪”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副陪发言。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几杯酒,主人宣布礼毕。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用回敬表示谢意。

      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然后大家一起吃鱼。

      (三)生产习俗

      1.农业

      农业到处记录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先民们在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中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几千年来,农民们一直延续着节气进行生产。以立春为例,每到立春,便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春耕春种又将开始,于是修整农具,打井修渠,送粪到田,举行鞭牛迎春、打春等活动,并成为一年一度的节日,祭祀活动中便有了春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过春耕和秋收,一年的劳作终于有了丰收的结果,又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秋报”活动,一方面感谢神灵的保佑,一方面也是对辛苦一年而获得丰收的庆贺。

      农作物农作物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分。粮食作物统称为庄稼。按其播种时间又分为春播作物和夏播作物,按收获时间还分为秋庄稼和春庄稼。秋庄稼在春季播种,于当年的秋季收获,其品种有:玉米、高粱、谷子、黍子、薯类、豆类等。

      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主要产区之一。是中国北方旱田小麦、杂粮的主要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甘薯和大豆、谷子、高粱等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稻谷种植有较大发展。此外,还有大麦、杂豆等。山东经济作物种类资源丰富,其中棉花、花生、烤烟等成为全国的主要商品基地。纤维作物有棉花、黄麻、红麻、大麻、茴麻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等;嗜好作物有烟草、茶叶;糖料作物有甜菜等。此外,还有金银花、芍药、枸杞等数十种栽培药材和玫瑰、花椒等多种芳香作物。

      生产工具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工具的生产和发展使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得到迅速传播,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益。近年来,翻地使用机耕设备,一般由拖拉机牵引,播种时采用播种机,收割时使用收割机,使用了几千年的镰刀被代替,由于机械收割是集收割脱粒于一体,所以,沿用了几千年的石磙子结束了其历史使命。过去靠人工挑水浇地,或用辘轳在井上汲水浇地,现在全被抽水机代替。过去的粮食加工靠人力或畜力推磨或推碾子,近年来,普遍使用粮食加工机来磨面碾米。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更先进的农业机械也将逐渐进入农业耕种、管理、收获的各个领域。

      山东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工具主要有:

      田间耕种工具。犁,一般由役畜牵引,也有用人力牵引的,主要用于翻地。耠子,由人扶人拉的耕具。耙,耙地时,人站立在耙上,由牲畜牵引耙平土地。耢,耕过耙过的土地,再用耢进一步耢碎土块使其平整。锨,有铁锨、板锨和木锨之分,铁锨和板锨用来翻铲土地用,木锨在打场时翻晒粮食用。镢,用以翻地。耧,分二脚耧、三脚耧和独脚耧等,用来播种用。砘车,播种后用于压实的工具。

      田间管理工具。锄,用以除草和松土。抓钩,有三齿和二齿之分,由铁制的钩和木柄组成,用以春季麦田划锄。

      收获工具。爪刀子与刻刀子,方形或半圆形小铁刀,用以收获谷物的穗头用。镰,用以割麦子的称麦镰,用于割草的为柴镰,蔬菜园子割菜用的称韭菜镰,拔棉柴用的称为端镰。杈子,用于挑麦草装车或挑麦捆子上车,打场时用来拆垛、打垛、翻晒等。连枷,脱粒工具,把籽粒拍打下来。碌碡,为圆形石磙,用畜力牵引,通过碾压使麦、豆脱粒。簸箕,用柳条编制而成,撮物用或用以簸去粮食中的草屑和杂物,或撮粮食装口袋用。筛子,用以筛去粮食中的沙土。

      运输工具。大车,车厢两头装条编帘子,用作运土、运粮食等。小车,常配以编篓,装运粮食用,装配篓也可运粪土。扁担,分为挑扁担和抬扁担两种。驮篓,为运输工具,一般都固定在木架子上,为大牲口驮运东西用的工具。

      粮食加工工具。碾,能将粮食的外壳去掉并碾压成粉,一般用于碾米、碾面等。磨,又分为干磨、水磨、拐磨等。干磨用以加工各种粮食为面粉;水磨多用以磨煎饼糊和磨豆浆、豆腐等;拐磨多用以小型加工,如磨香油、花椒面、五香面等佐料。箩,由箩圈和箩底组成,用以筛面粉用。

      农用牲畜。农用牲畜也叫役使畜力。在农业劳动中,耕地时,牛是必不可少的役使牲畜,运输中,牛、骡、驴,马始终是中坚力量,驴则主要用于推磨、拉车。随着农业耕种和田间管理上的机械化因素越来越多,被役使了千百年的牛逐渐从农业役使中走出了农田。随着运输行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作为运输工具的马车也逐渐被汽车、拖拉机和农用车所代替,由于火车、汽车成为货运和客运的主要运输工具,骡马和由骡马牵引的车以及驴和驴车都被其代替,役使畜力基本上已退出运输和田间耕作的行列。

      农用牲畜有牛、骡、驴、马四类。山东境内农用牲畜都培育了不少优良品种,德州、菏泽、济宁一带饲养的鲁西黄牛,以“高辕牛”、“抓地虎”和渤海黑牛为最佳品种。德州驴体高力大,一向有驴中佼佼者之称。

      2.渔业

      山东沿海一带的渔民,基本是“以海为田,以鱼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渔业民俗丰富多彩。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这一带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渔业生产的工具及操作方法和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明显不同。海上的渔业生产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把这两季中鱼类活动最集中的时期称为鱼汛,又称春汛和秋汛。海上作业的渔民忌讳“翻”字,所以把与“翻”字同音的帆船称为蓬船或无蓬船。

      早年间,海上从事渔业生产的船有无蓬船,也称舢板,多用于近海钓鱼、钓虾。还有一种单蓬船,桅蓬之外,另有六支橹桨,多用于出海打鱼。再有一种是三桅三蓬的称桅船,多用于渔业作业区的运输。船内可分为人舱、鱼舱、货舱,另外还有机舱和冰舱。渔船按类型可分为“瓜篓”、“大榷子”、“流网榷子”、“望海榷子”、“圆网榷子”、“排子”、挂网舢板以及大风船等。

      渔舟下海叫作推,渔船上滩叫拉船。渔船起航称为出海,渔船返航称收山或归山。离岸近的行船叫“走得矮”,离岸远的行船叫“走得高”。船长名叫“老大、艄公”,大副名“二板”,把全部船员称为“伙计”。

      旧时沿海渔民在长期的海上劳作中,形成一套海规,每年都要以丰盛之供品大礼供奉海神,曰“祭海”,祈求海神保佑人口平安、渔虾丰收。新船下坞要举行“祭船”仪式,放鞭炮,烧纸钱,以求人船太平。网具第一次下海,要酹酒祭典,以求张网渔丰。春季第一次出海作业,要敲锣打鼓,设祭庆祝,以求年内一帆风顺。第一次收获,要选最好的鱼虾敬奉海神。平时,忌说“完”、“翻”等字眼;船上就餐,忌筷子横放碗上;船上器皿不许扣放;忌在船头上大、小便;更忌妇女跨越船头、大橹、网具等等。

      几千年来形成的渔业民俗和鱼文化,不断丰富了捕捞技术,如拖网、围网、挂网、流网、坛子网、袖子网等发明和使用,都是渔民们智慧的结晶,使用干钩、拖钩、针良船等,无一不是渔业民俗的精髓。

      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一方面总结生产经验,另一方面,从渔业生产中不断了解鱼虾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总结出了捕钓鱼虾的方法。捕钓中的迷魂阵、鱼鹰捕鱼、照虾虚笼、捉鳖捕鳝等技术,都是精湛的捕钓技术。

      每到落潮时,人们便到河口海滩处,挖蛤、拾螺,在礁石滩捉蟹、打牡蛎。龙口有谚语说,“麦子上场,辣肉上床”,这里的辣肉指的是海螺,意思是海螺会爬到礁石上来。荣成则说“八月十三,‘瓦屋楼子’上山”,“瓦屋楼子”就指海螺,意思也是海螺会爬上礁石。烟台芝罘区的谚语说“东北风,十个(赶海的)篓子九个空。”意思是刮东北风时,人们不要去赶海。

      3.林业

      山东林业品种资源丰富。据统计,全省木本植物约有600余种,分类80个科,主要造林树种有赤松、果松、油松、侧柏、杨树、柳树、刺槐、麻栎、白榆、泡桐、白蜡树等20余种,还有新种的荷叶松、茶树、毛竹、衫木等多个品种。

      山东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果树品种极为繁多。全省栽培、半栽培和野生果树资源约90多种,3000多个品种(类型)。山东省有温带水果之乡之誉,如莱阳梨、肥城桃、烟台苹果、黄县长把梨、沾化冬枣、乐陵金丝小枣、鲁中的核桃和板栗、福山大樱桃、平度大泽山葡萄、泰沂山楂、峄城石榴、郯城银杏等。烟台苹果以其色泽鲜艳、清脆香甜而闻名于世,以栽培历史悠久、品种齐全、产量高、品质好而驰名中外,品种多达200多个,其中又以栖霞苹果最为出名。

      4.养蚕

      山东养蚕习俗有文字记载的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其中以柞蚕居多。近几十年来以祭蚕为主。柞蚕主要以山林中的柞树为养蚕基地,民间在柞树种植以及柞蚕的养殖管理方面形成了许多惯习。

      放养柞蚕分春秋两季,季节不同喂养方法也不同,质量有差别,缫出的丝的质量和染出的丝绸花色也会受影响,一般情况下,秋蚕好于春蚕。

      蚕种多在秋茧中捡种,雄茧小而尖,雌茧大而平,雄雌的数量相当。捡完后摊在高粱秆串成的盖串上,吊放于屋内的高处。把茧种串成大串,用竿子挂在向阳的屋内,用室内的火炕保持室内温度。每天下午3时至5时、5时至7时、7时至9时为出蛾时间。雄雌蛾分别放在篮子里,每天晚上将雄雌蛾放入一篮中进行自然交配。与配蛾的第二日进行拆对,把雄蛾摘去,用两指轻捻雌蛾腹部,使其排尿,称为把蛾。尔后放回篮子内,或用苇席的光面朝里卷成席筒,两头加盖,放种蛾进去产卵。

      春暖花开,柞树发芽时,将蚕子挪入暖房内,六七日后出新蚕。新蚕有毛,小而黑,叫“黑孩”,用细毛刷子扫入铺着席子的筐里。选已发芽的柞树枝,剪下后插在河滩上,把“黑孩”放在长有小芽的柞树枝上。几天后,再砍新的有芽的柞树枝,放入筐里,把沙滩上那些旧树枝上的小蚕引到筐里的新枝上来,称为坐墩。在河滩上挖沟,插上许多柞树枝,名为立幛。柞蚕的“黑孩”出来后,每七天为一眠,头眠之前,将墩上枝头的蚕连叶子一块剪下挪于幛上,食尽幛上叶子后,再移到其他幛上。有柞树的山岚称为蚕场,把新蚕引到蚕场去叫进场。树叶长成之后,将幛上的蚕连枝带叶挪放到山中的树上。

      蚕从出生到做茧,要蜕四次皮,每次蜕皮前头身似肿,不吃不动,名为“眠”。蜕皮之后,重新吃叶,名为“起”。蚕小时用剪连叶剪取,蚕大后用手摘。根据蚕的多少和树叶多少,要经常调整蚕的数量,称为匀蚕。蚕做好茧后,自泻白浆浆茧,过三天浆干,浆干后可摘茧。

      秋蚕放养和春蚕不同,先从春蚕中选茧中响而重的为种,摊在箔上后悬挂在清凉的屋内,此为选种。用线穿茧的小头成串,要避光透风,此为穿种。拾蛾之后配对,配蛾要够一天一夜的时间。而后开始拴蛾,用三棱草破成草线,长约一尺,拴住蛾的小翅,一根线的两头可各拴一只,带到山上系在柞树枝上,远近相当,数枝一束,称为蛾把子,倒悬在有阴凉的地方,即可产卵。

      蚁场要选在有小树的地方,因小蚕爱吃小树的嫩叶。茧场应选在向阳的高处,因为蚕老至眠时天气渐寒,不暖不能成茧。天旱时因怕天气炎热伤幼蚕,要在树下浇水,树叶上洒水降温。秋蚕长大后,天气凉了,要在树枝之间缚草做“铺”,以便蚕掉到铺上后容易重新上树。其他管理与春蚕相同。

      (四)其他习俗1.信仰

      中国人类信仰的产生与盛行,既是精神需要,也是情感需要。信仰分为原始信仰和后世信仰。原始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后世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城隍土地神、门神、灶神、财神、喜神、龙王、马王、药王、关帝、鲁班、海神及后来传入的天主教等。信仰民俗属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佑的占大多数,人们信仰它们,除了恐惧它们发怒会带来灾厄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崇拜,获得庇佑和帮助。譬如在对祖先的崇拜中,在祖先活着的时候是对祖先的敬仰,而在祖先死后,则希望祖先的在天之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家业繁荣。

      家祭分庙祭、墓祭、年祭等形式。每到家祭时,将远祖的影或家谱悬挂于正屋中央,将近祖的牌位,又称神主,以木制成上圆或上方的碑状牌位,高尺余,镶在木座中,正面写显考某(姓)公讳某某(名)之神主,先妣某(姓)太君之神主等字样,下款写立神主人儿或孙之名,背面写祖先的生卒年、月、日。每到家祭时取出来供祭,又叫请主。将影悬挂于堂屋正中,将家谱置于供桌正中,将神主牌位按辈份排列于供桌上。一般情况下,在春节、冬至和祖先的忌日行祭。

      墓祭葬后的封土称坟头,坟前一般要立碑,设石供桌、香炉等。每到正月初一,合族到家庙或茔地拜祭,设供、焚香、烧纸等祭奠仪式。农历正月十五日,许多地方以面或萝卜做成各种各样的灯盏,送到祖茔前点燃并行祭拜。清明节到茔墓上扫墓,先一日往坟头上加土,称为添坟,至清明的当日设供祭祀。农历十月一日墓祭又称上秋坟。族中的青年娶妻后,由长辈带领去茔地祭祖,俗称“上喜坟”。

      年祭据民国时期《泰安县志》记载,“年终砌柱,悬家堂轴,或写牌位,家家祭祀,称为‘服事’。大半持斋茹素,较往日诚敬。其礼,除夕,家长率子弟奉香向大门外出迎,引至祭室,奉茶献果。午夜设鸡、鱼、肉、肝、肺、蔬菜、米饭、饽饽、黄白米糕、水饺祭之。男妇挨次行礼,礼毕,然后子弟妇女给尊长叩头。启明,族人邻里拜年者,先向家堂桌前行礼,次及主人。拜家堂,主人陪礼。有初一日夕送者,有初二日夕送者,不敢曰神,称为‘家亲’”。有的地方供米饭,米上竖插筷子。有的地方供面饼数层,作莲座式样。莱州一带面塑全羊全猪。香炉以锡制品为上,香炉中放入插香用的沙、米、麦或五谷。所烧的纸必用黄裱纸,并用“纸凿子”打上一串制钱纹印,称为“打纸”。

      门神有一位神通广大的神圣,在门口护卫一家人的安全,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心愿。《论衡·定鬼》引《山海经》说“……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这是见于史料记载的两位最早的门神,就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位神像。后来又有钟馗的加入,他不但斩鬼还吃鬼。到了汉代,门神中出现了一名新成员,即是春秋时期勇士庆成。唐代后,门神中又出现了战功显赫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员大将。以后的门神中多了许多武将,如赵云、马超、薛仁贵、孙膑、黄三太、赵公明、萧何、韩信等,又有哼哈二将的加入,门神的队伍变得庞大起来。由于人们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以后又有了文官门神和祈福的门神,文官门神多安排到院子里的堂屋门上,有迎福招财的含义。

      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爷,起由因对火的崇拜而发展起来的神祗。民间认为不讨好灶神,他会利用回天上去的机会向天帝告状,而天帝的惩罚“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一纪三百日,一算一百日,因此只好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碰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台上,还不得在灶前讲不满的话,不准在灶前哭泣、呼唤,也不能将污物送入灶内去烧。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为灶王备好纸马、草料和一桌丰盛的饯行宴席。后来的人多以麦芽糖做的糖瓜和酒摆供,一边送供品,一边向灶王嘱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用糖瓜的目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只说些“甜言蜜语”。

      财神财神有五圣神、五路神、五通神、五显神、利市仙官、赵公元帅等。财神中又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见纣王荒淫无道,直言相谏,纣王命人挖出其心,比干自己将心摘下,因为无心,也就没有偏心,因此办事公道,成了人们心目中童叟无欺的君子,并把他敬为财神。另一位文财神是范蠡,据说范蠡从商发了大财,并帮助越王勾践成就了霸业,所以后人尊奉他为财神。赵公元帅叫赵公明,是个能呼风唤雨又能治病消灾的善神,如果谁想做买卖发财时,他可助一臂之力。现今也有许多人供奉关公为财神的。

      “石敢当”习俗“石敢当”信仰习俗分布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

      2.娱乐

      翻开山东的民众娱乐史,主要表现在节日娱乐上,而节日娱乐又主要在村落内和村落之间进行。由政府组织的文艺团体向公众演出,不管是义演还是商业性的演出,都是近百年的事,由政府通过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组织的娱乐活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

      早年间的节日习俗中,每逢节日,乡邻们聚集同庆,如除夕之夜的驱傩活动、上元节的灯会、清明时节的踏青和郊游、春社和秋社都是热闹非凡的节日。

      在文化进程中,山东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人们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并根据时代的风尚不断继承与创新,生产出各种戏剧、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人民在艺术活动中娱乐、接受教育、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

      目前,节日娱乐是村落自治的重要内容。海阳以“大架秧歌”而闻名,过去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排练的传统规矩是“年前会首操办,搭班排练;正月初十包头(化妆准备),正月十一庄稼会,吃了干饭拉大配(公开表演)”。又如鄄城县什集村的“龙灯舞”,相传始于明代,而今更加兴旺。昌邑市围子镇大辛庄的民间习武,至今仍为当地锻炼身体的重要形式。凡是逢年过节,请秧歌队或请戏班剧团,已成许多地方的惯例。惠民的胡集书会,已沿袭700余年,1988年正式恢复后,一年比一年红火。

      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开放较早,娱乐文化相当发达,各大城市影剧院、酒吧、夜总会等应有尽有。胶东半岛上的三座滨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每逢夏季都会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海上娱乐项目丰富多彩。近年来各沿海城市又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海洋水族馆和戏水项目。山东的民间娱乐项目同样精彩纷呈,其中又以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最为有名。另外还有七月三十放河灯、明湖踩藕、千佛山“九九”登高、浴佛放生等民俗节日。四、重大节会

      节会是指法定以及民间节日、庆典、集会,近现代以来不断增加的现代节假日、庆祝活动和文化、经济、产业交流活动。它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山东现代流行的节日大体有5类:一是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二是由宗教节日的宗教活动引起的娱乐、贸易等群众集会,如泰山东岳庙会;三是以山东民俗资源为特色,富于现代生活气息的大型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如国际孔子文化节;四是国家确立的纪念性节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五是从国外舶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富有特色的节日主要体现在前三类。

      (一)传统节会

      山东人的节日习俗,是中国北方汉民族节日习俗的典型代表。1.春节

      民间传统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从腊月初八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节庆期间的传统习俗活动,主要有除夕逐傩、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等。

      春节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岁首,腊月三十是年尽岁除的日子,因此称除夕,所以春节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日(俗称过小年)开始,人们就忙着扫房子、办年货、写春联、做新衣、购置年货,同时要蒸年糕、饽饽,炒花生、瓜子,杀鸡宰羊,煎鱼炸丸子等。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不管是在江南塞北,还是茫茫戈壁,春节来临便毅然决然往家中奔波。

      春节期间,各路神灵如天地神、门神、财神、灶神等,都会备受人间香火。省内有的地方有接年风俗,请已故祖先回家过年。除夕这天将祖先影像挂在正屋中央,或将家谱和神主牌位摆放在正屋条几上,摆好供品,再燃烛焚香。

      年三十晚上,房前屋后张灯结彩,房间院落灯火通明,家里备好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开始喝团圆酒、吃团圆饭。饭后合家守岁,观看文艺节目。子时交年之时,燃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辞旧迎新的热烈时刻。

      初一凌晨,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男人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饺子里多包有枣、栗子等,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

      春节拜年习俗由来已久。首先进行家拜,由晚辈给长辈拜年,再平辈之间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拜年时,受拜者一般要给亲近的晚辈“压岁钱”。近年来,许多单位于初一早上由领导带队到上班的岗位上或宿舍里、家属院里向员工及家属说声“过年好”,以示拜年。

      年节期间,人们普遍有祈求吉利避免灾祸心理,从话语到言行有着许多禁忌。人们不使用不吉利的字和音,譬如许多地方忌打破东西,打破东西的同时,赶快说“岁岁(碎碎)平安”。言行禁忌更多,譬如初一不动刀子剪子、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等等。

      串亲是春节一项重要活动,从初二这一天便开始陆续走亲戚,看姑姑看舅舅,拜丈人丈母等等,拜年时要带礼品。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民间极为普遍。“正月里看大戏”是人们欢度春节的重要娱乐项目,山东境内流行的剧种有30多种,春节期间各类剧团繁忙。另外,各地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等,各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为百姓过大年呈上丰盛的“大餐”。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年节过后十五是重大的传统节日,无论城乡都很重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有中国民间狂欢节之称。

      山东花灯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鲁中、鲁西南和胶东等地,习惯用黄豆面或玉米面做成生肖灯,到十五晚上把每个人的属相灯放在一个盘子里点燃,意思是照亮每一个人。有的地方做牛、马灯放入牛马棚里,做荷花灯、娃娃灯、寿桃灯放入屋内各处。邹城一带按十二个月捏十二盏灯,每盏灯捏一个鼻儿,蒸熟后看哪个月水汽大,用来预测旱涝。邹城还有“放山灯”习俗,青少年结伴手擎萝卜灯沿山间小路直上山顶,星星点点的灯光组成弯弯曲曲的长龙。曹县有雪花灯,灯体纯白透明,点亮后光芒四射。德州有牌坊灯,先扎制成彩门,门楣上和门两边都灯火辉煌。还有让人目不暇接的盒子灯,灯中有灯,每盒可多达十五种。相传,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光,能避妖驱邪、除病消灾,十五这天晚上,人们端着灯照照脸,照照屋里的各个角落,能保证一年安康。

      “不看灯会不过年”是山东人一句口头禅。由各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元宵灯会更是盛况空前,尤其是济南趵突泉灯会、淄博元宵灯会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彩灯幻长虹,人喧夜如昼”,声势和规模越来越大,灯艺水平越来越高,已成为独有的特色文化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正月十五这天,许多地方把灯会和庙会同时办。费县玉皇庙就在这一天举行送驾仪式。队伍由八面彩旗做先导,后面是锣鼓、狮子、旱船、高跷队等,进庙后将立春时做的“春公鸡”纷纷洒下。曲阜一带还举办“圣庙会”、“夫子洞会”等,说书、唱戏等文艺活动精彩不断,吸引赶会的人数多达数万。

      3.清明节

      清明为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之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放风筝、插柳等习俗活动。清明节是中国人民传统节日,自2008年开始国家将其同端午节、仲秋节一并作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山东许多地方的清明节,融合进寒食节的习俗。为纪念介子绵山焚身,寒食三日演化而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垦利一带把清明节的前三日算起称为“大寒食节”、“二寒食节”、“三寒食节”,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冷食的习惯。即墨吃事先煮好的鸡蛋和冷饽饽,莱阳、长岛、招远等地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菜,据说可以明目。梁山、东平一带以菠菜杂粮蒸制面食,称为“多打”,意在多打粮食。德州一带于清明节这一天“吃伙饭”,兄弟们约到某一家去吃饭,饭后一起去扫墓。青岛一带每家都要做一些形似燕子的食品,名为“面燕”。

      民间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比较隆重,多数地区都在这一天祭拜逝去的亲人,并给坟添新土。

      踏青等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在清明很普遍。临朐、滕州的青少年于清明节早上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潍坊一带不但风筝放得花样翻新,而且秋千也名目繁杂。曲阜一带家家户户要在大门上插柳,用柳条编成帽圈戴在头上踏青郊游。即墨在这一天戴松枝,寓意像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一带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潍坊、滨州等地保留着“斗蛋”的古老习俗,儿童把家人分给的鸡蛋带到街上,与同龄小朋友互相以鸡蛋的小头相碰。博兴一带,姑娘们结成三五成伙的小组织,带上食物和厨具等,一起到村外野炊,这顿饭称为“巧巧饭”,寓意心灵手巧。

      清明这一天有犒赏牛、马、骡、驴的习俗,有“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喝稀饭”之说,以犒赏它们一年的劳作,这一天不准役使大牲口,也不能打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末过清明”的谚语,人们到清明前后开始春耕,期盼这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以后逐渐重视起来。端午节亦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2006年5月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这一天,山东各地普遍在门口插艾。泰安和胶州地区除插艾外,还插桃枝,德州还加挂葫芦。诸城一带用艾抽打房间旮旯,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把人蜇”。曲阜一带在大门两边插艾和菖蒲,将艾编成鞭状,用菖蒲做成剑状,称为“打鬼鞭”、“斩妖剑”。长岛一带往门上插艾、桃枝,挂纸制或布制的桃或孙悟空,下端缀蒜、黑豆和五色布条,还往大门门板上贴剪纸桃、虎、鸡、葫芦,门楣上挂宝剑。这些都与端午节最初的驱邪、除毒、避瘟、止恶有关。

      许多地方于端午节这一天,给儿童在手脖、脚脖或手指上戴上五色的彩线,称为长命缕、拴命缕等。临清给七岁以下的女孩子带石榴花,荷包给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就是用麦秸做的土项链。临朐、滕州等地妇女、小孩戴香布袋,里边装艾蒿等芳香型的中草药。诸城一带孩子戴荷包,女孩子戴的荷包里有花针,寓意学针线活;男孩子带的荷包形状像锄头,寓意学习农事。临清的小孩子要穿母亲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绣着蝎子、蚰蜒、蟾蜍、蛇、马蜂等五种毒虫,意在驱赶五毒。曲阜一带还有采艾叶、透骨草煎水,薰洗治疗关节炎,以及采青青蒿、龙葵等熬药洗浴治疗疖疮的习俗。文登、乳山一带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即墨则用露水洗脸。

      端午节这一天,多吃粽子、鸡蛋,近年来粽子品种花样翻新。有些地方也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曲阜一带出嫁的女儿和分家的儿子,要给父母送鸡蛋,未婚的女婿要给未来的岳父岳母送鸡蛋。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中秋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山东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中秋节的过法也多种多样。

      早年间,每到中秋之夜,拜月、赏月习俗十分流行。家家在庭院中设置香案,香案边挂上月光祃儿,然后摆上月饼、时令水果等供品,另外还有一捆青豆,这是专为兔儿爷准备的。供桌上放着兔儿爷泥塑像,身穿甲胄,兔面人身。当月亮升起时,开始烧香礼拜。拜月的多为妇女,一边磕头一边祷告:“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中秋还有“蒸月”之俗。潍坊地区在中秋时节,家家用面蒸做月形食品。夜晚,儿童争相端于街心巷口,齐声呼喊:“念(圆)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洋洋盈耳,深夜方止。

      以船为家的渔民,在拜月饮酒之前,先在“将军柱”前摆一碗酒,祭祀信仰的“伙计神”。八月十五这一天,湖区以村或以船帮为单位,举行隆重的祭湖仪式,祭祀对象是湖神。胶州还有“中秋游庙”习俗,有歌谣唱道:“月光来,月光来,八月十五烧香来,月圆圆,月团团,老的少的大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八月十五日成为月圆、月饼圆、瓜果圆、家人团圆的团圆之夜。

      6.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因日、月逢九故称为“重九”,又因为“九”为阳数,故称“重阳”。历史上的重阳节主要是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以及佩戴茱萸以驱邪等。

      重阳登高是节日的主要内容。按阴阳五行说,重九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避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对重阳节登高的最好见证。茱萸是药用植物,有除湿祛风的功效,故则认为是一种可以驱邪的神物,因此插茱萸习俗历代相沿。

      菊花酒被认为是辟恶除疾又延年益寿的饮品。滕州、临沂、日照等地,每到重阳节有酿菊花酒习俗,当地谚语说:“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蓬莱、海阳等地也有此习俗。泗水等地于这一天采桑叶、竹叶等为药,滕州则在这一天日出之前采桑叶晾干为茶。菏泽、临沂的个别地方还有戴茱萸和采菊花的习俗。昌邑一带这一天有喝辣萝卜汤的习俗,有“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的说法。许多地方还于九月重阳举办菊展,有的地方还举办大型的菊花文化节。

      民间每到重阳节就有吃菊花糕的习俗。花糕用面制作,中间夹以枣栗之类果品,有的在花糕上安放两只面塑的小羊,取重羊(阳)之意。花糕不但是饮食中的佳品,又是馈赠亲友的上品。济南以东的地区,重阳节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济南以西的地区,重阳节有请女儿回家吃花糕的习俗,故重阳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山东各地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卜年成,俗语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有的地方说:“刮东北风,来年丰,刮西北风,来年歉。”

      早年间,泰安有在九月九日登虎山祭“眼光奶奶”的习俗,求“眼光奶奶”保佑全家目明无灾。鄄城民间认为重阳是财神的生日,家家烙焦饼祭祀。长岛、文登一带认为重阳是鬼节,家家上坟祭祖。许多地方还有出猎迎霜兔的习俗。陵县等地至九月九日,周围二三十里的人持鸟枪、木棍到指定地点集结开始逐捕,一人获得猎物,其他人可以争抢,陵县盐村每年都流行此俗。

      1989年,国家定重阳节为老人节,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除了济南的千佛山庙会和登山节,各地均举办多种活动庆祝老人节,如临朐兴办了石门坊红叶节,其间慰问老年人、组织老年人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及旅游等,在社会上树立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二)庙会、书会节日1.泰山东岳庙会

      泰山东岳庙会历史源远流长。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因被古人认为是生命起源的地方而受到崇拜。按照当时习俗,人们要到泰山“柴望”祭天——在山上燃起熊熊大火,以求与天对话。早期的泰山崇拜,后来演化成帝王的封禅与祭祀。帝王封禅和民间信仰,使东岳庙具有普遍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一个遍布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东岳庙会群,成为中国庙会文化的源头之一。唐末,东岳庙会已成雏形;到了宋代,变成了庆祝泰山神生日的专题活动;宋真宗时,东岳庙会被定为惯例,并予以延续;明代又增加了奉祀碧霞元君的内容,遂使庙会时间更长、规模更大;庙会由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泰山上儒、释、道三教并存,庙会期间,前来泰山许愿还愿、祈福求平安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蜡纸锞,生意最盛。尤其是碧霞祠举行的大型祈福迎祥大法会,使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中国的宗教文化。

      庙会上,游客可以观赏到经过挖掘整理的帝王泰山封禅仪式表演。身着清代帝王龙袍的“皇帝”,在众文武大臣簇拥和旌旗仪仗护卫下,从岱庙南门的遥参亭出发,穿过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任安门,行进到天贶殿前举行封禅祭祀仪式。

      打擂是东岳庙会的重头戏。明朝张岱在《岱志》中描述了东岳庙会的热闹场面:“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其中,“相扑”就是打擂。古典名著《水浒传》就曾经描写了东岳庙会上梁山好汉浪子燕青与太原府恶霸任原打擂的场面。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东岳庙会已成为展现泰山传统民俗风情,丰富泰山旅游内涵的民间大型文化活动。

      2.惠民胡集书会

      胡集书会是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曲艺集市盛会。胡集是黄河下游惠民县东南最大的集镇,每年元宵节前后,中国大部地区民间说书艺人总要云集此地竞技献艺。据考证,胡集书会从元朝兴起,至清初极盛,已有800余年历史。

      胡集书会由“前节”、“正节”和“偏节”组成。“前节”就是在正月十二大集前,距此较远的说书艺人提前几天带着乐器和被褥,三三两两云集,一些业余曲艺爱好者随之而到。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沿途说书卖艺,并于十一日晚前赶到胡集,集体进行“望空”、“报门”等联谊活动,这称为“前节”。

      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说书人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各自登场献艺。上午10时,鼓乐四起,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由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为“正节”,是书会高峰盛期。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等,应有尽有。附近村镇的农民一大早便赶来把说书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各村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然后拿走艺人的乐器以示成交,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并付给报酬。从正月十二晚间起,一连几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艺人说唱。

      从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场。书会期间,艺人们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书会散后,艺人们又沿途卖艺归去。翌年正月十二,艺人们又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2006年1月6日,在文化部颁布的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中,胡集灯节书会成为独具特色的项目。

      3.济南千佛山庙会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重阳佳节。每逢这天,古人都要头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游玩,以求除灾避害,这种“九九登高”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舜虞曾躬耕于此。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后来,人们又于此建寺,就有了今日的“千佛山”。千佛山庙会,是自元代农历九月初九开始的。千佛山的深秋,天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站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便成为人们登山的一大乐事。而济南人除赏菊外,还有吃菊花的习俗。人们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别具风味。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写道:“闲招三两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

      千佛山附近还盛产柿子,尤其以大盒柿最为著名,大凡赶庙会者,一般多以买柿子而归,所以千佛山庙会又有“柿子会”之称。逢了庙会,通往上山的路上,人山人海,既有揽秋游玩的青年男女,也有虔诚的信佛者去兴国禅寺进香,更有的伴妻携儿全家出动。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1公里多的山路两旁,就设有1000多个摊位,沿途卖着山货杂品、香烛元宝和日用百货;卖烧饼、包子、馄饨的饭棚,高声吆喝着招徕顾客;民间工艺品、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冰糖葫芦的,琳琅满目;表演魔术、杂技、歌舞的、唱戏的、说书的、拉洋片的,人流如潮。

      4.济南药王庙会

      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药王庙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传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药商、药农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药王庙会从最初到药王庙求神拜佛、求方治病、烧香还愿,演变到成为声震全国的中药材交易大会,民间有“逛了药市会,一年不生病”的说法。20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时期,会期10~15天(自1931年改为农历三月二十开始),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

      当时济南的药(庙)会,上市的药材品种繁多、齐全,除省内的灵芝、首乌、半夏、白芍、杏仁外,还有各地的特产药材,如济南的阳起石、长清的苦萎、平阴的阿胶等。云、贵、川、藏产的药材也源源而来,在这里还能见到东北吉林的山参、四川的贝母、西藏的红花等名贵药材。药市会前数日,附近药农、山民肩挑畜驮,苏、皖、冀客商车拉船载,纷至沓来,甚至连朝鲜客商也渡海而来。

      药市会除以药材交易为主外,还有各种山货、土产杂品。新中国成立后,药市会扩大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增添了日用百货、食品、电器、生活用品、粮食及农副产品;一些戏剧、杂技、魔术、曲艺等搭棚演出;一些民间艺人现做现卖的面塑、糖塑、剪纸、编花等更是吸引了众多赶会的人们,1965年游人曾达数10万人。70年代后,中草药交易遂成为济南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5.曲阜林门会

      曲阜孔林,又称“至圣林”,为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宗族的陵园。孔子去世后葬在泗水畔,弟子们各持四方奇树种之,枝叶繁茂,四季常青,这便是最初的孔林。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从此,孔子林墓前有了村落,有了祭祀活动。

      孔子林墓的祭祀活动在每年清明节与农历十月一日举行。由于孔林祭典仪式隆重,不仅各地孔姓来上坟的人不断增加,当地和外地来观看祭典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后又有打渔鼓、说书的活动加入进来,渐渐地便形成了例行的传统古会。传说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初建林门,各地孔氏后裔,凡到孔林上坟的都要出入林门,因此这传统古会后来便俗称“林门会”。

      孔府大成殿林门会会期最初只有一天,后来延至三到五天,春季以清明节为正会,秋季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正会。明清之际,林门会规模不断扩大,民国年间,发展到顶峰。每年清明节与农历十月一日前的几天,方圆几百里的农民和商人,纷纷携带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前来赶会。赶会的内容重在买卖,会上货物俱全,有铁货市、木货市、银器市、布市、文具市、玩具市等等,其他演剧、马戏、说唱都在会上设场。但林门会自古以来有一个禁忌,严禁骡马等大牲口上市,据说这是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担心惊了“圣墓”。林门会到会人数一般有十万之众,盛时二三十万,有“全国第一大会”之说。会场从前在林门两侧与神道两侧,近年恢复的林门会,为保护林道古树,迁在城东关举行,成为鲁西南地区主要的物资交流大会。

      6.青岛海云庵糖球会

      海云庵坐落在青岛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为道教庙宇。古时,海云庵属崂山太清宫下院,庙内有南北唱殿堂两座,正堂供奉观音老母,南殿供奉比干、关羽,左右配殿供奉龙王、老君。

      相传500多年前的一天,海中漂来一根巨大的圆木,上面载着一家老少。人们把他们救上岸后,始知他们的渔船在海里出了事,多亏漂来这根圆木,才使全家幸免于难。当地百姓认为这是神的庇佑,遂用这根圆木建起了一座庙宇。因为庙宇附近是大鹤鸟群居栖息的地方,又长年云雾缭绕,就根据“海为龙天地,云是鹤家乡”之意,命庙名为“海云庵”。

      海云庵建成以后,以“保平安、祈丰收”为主题,每年第一个大潮日,也就是正月十六,为开庙逢会日。这天,邻近村民就前来进香许愿,祭扫神灵,祈求丰收和海上平安。各地艺人赶来献艺,商贩设摊叫卖,人群熙熙攘攘。由于庙宇附近盛产山楂,商贩们多用它做成糖球在庙会上叫卖。“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大吉大利、驱邪避灾的象征,沿海渔民在出海前习惯吃一串大红糖球,以此为一年吉祥如意的象征。加之糖球制作技术精湛,花色品种繁多,久而久之,庙会上卖糖球的生意异常火爆,海云庵庙会遂以糖球而名扬四方,庙会也便被民众称为“海云庵糖球会”。每年赶会时,各地民间艺人纷纷赶来献艺,赶庙会的人有时多达上万人,成为当时青岛市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海云庵这一历史遗迹加以保护。1982年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筹款对庙宇进行了全面修复。1990年,四方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并主办“海云庵糖球会”,将1天的会期延长为3天。糖球会以糖球为媒介,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于一体,以民俗活动为主。同一年,“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7.青岛清溪庵萝卜会

      清溪庵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道口路,始建于元代,庙内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帝圣君神像,归崂山太清宫管辖。建庙时,因庙前有清水河而得名。清溪庵一度殿宇气派壮观、香火鼎盛,庵前逐渐形成庙街集市。旧时,每逢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此处有盛大庙会。明代,当地及周边即墨、潍县等地盛产萝卜,民间又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又可治百病”的说法,故萝卜成了庙会的主要商品,庙会又逐渐被称为“萝卜会”。庙会期间正值立春前后,所以在庙会上人们吃青萝卜,称之为“咬春”,切萝卜,称之为“开春”,参加庙会,名之曰“赶春”,萝卜会也由此成为青岛春天的开始。

      后清溪庵年久失修,在青岛市建置初期庙宇被拆毁,但萝卜会却一直延续下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萝卜会中断,90年代初政府恢复试办这一民俗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会上商家云集,人流如潮,赶会游客达百余万人次。围绕萝卜做文章是萝卜会的一大特色,年销售各种萝卜即达数万公斤,会上还兴办形式各异的萝卜艺术雕刻大赛,同时还举办民间艺人参加的剪纸、编织、布贴画、纸贴画等现场表演比赛,举办书法字画、摄影大赛、盆景、奇石、雕塑、花鸟虫鱼、民间玩具、各类编织品等展销,还有高跷、杂耍、旱船、花灯等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萝卜会已成为岛城春节后第一个有影响的民间文化盛会。

      8.烟台毓璜顶庙会

      毓璜顶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原名玉皇顶,因山上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于元代,经明清多次扩建,形成了布局协调的建筑群,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庙宇时由当地文人雅士倡议将山名改为“毓璜顶”,并有“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琼璞玉山自生辉”的诗句,是烟台市保留较完整的主要古建筑群之一。

      传说正月初九是玉帝生日,每年这一天,总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此乞求玉帝降恩赐福,久而久之形成庙会。烟台人赶庙会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山下窄巷通道挤满了小商小贩,卖糖的、卖玻璃球的、卖针头线脑的,烙饼菜汤朝天锅、福山大面三鲜汤,地方小吃展览成市。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习俗,每年庙会上都必有几个卖蜡木杆子的地摊,几乎每个赶庙会的人,都要买上一根蜡木杆子,传说扶杖登高可以保生活平安,于是平凡的蜡木杆子身价倍增。

      现在,毓璜顶已建成了一处可登山观海的公园,一到农历正月初九日,往昔的庙会场面就回到了毓璜顶上。现在的毓璜顶庙会各种文化娱乐内容丰富,有京剧表演,有胶东大秧歌,有气势恢弘的蓬莱大杆号民间演奏,有民间艺人的杂耍跑旱船、跑驴、踩高跷、舞龙,有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如剪纸、泥老虎、风转等,有糖球、糖葫芦、各种风味小吃等,地方民俗风情色彩浓郁。

      9.定陶仿山庙会

      仿山位于菏泽市定陶县城西北6公里处,是西周时期曹国国君墓葬地,自曹叔振铎至曹国最后一个君王伯阳死后均葬于此。因墓高仿佛如山,故称仿山。曹人为纪念曹叔振铎,于墓地修建了大量庙宇,由民间百姓的祭祀活动,发展成为民间进香、游园、交易的集中活动,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庙会。宋朝时,仿山庙会已经形成,到清朝末年,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远近闻名的骡马大会。民国初期,除上市大牲畜外,还上市一些木料、条编和小型农具,发展成购置农业生产工具和调剂牲畜的重要交易场所。庙会在冀、鲁、豫、皖、苏、鲁交界地区影响巨大,曾有“上过京(北京)、下过卫(天津)、赶过两天仿山会”的说法。庙会每年从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开始,到二十九日结束,历时三天。

      古时仿山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山北有汜水流过,山上白杨挺拔,垂柳拂地,仅合抱粗的柏树就达4000余棵,庙宇楼阁40余座。大殿之内,金碧辉煌,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商贾行旅来此逗留、吟诗作赋。现在建成的由仿山古墓群为主要景区点的旅游景区,庙宇道场庄严肃穆,亭台楼阁鳞次栉比。

      仿山庙会会场连绵五六里地,山上山下,人流如织,锅灶林立,帐篷遮天。苏、鲁、豫、皖、晋、冀等六省游客纷至沓来,各类商品来此展销,只骡马一市,每年就成交千余匹,至于牛羊家禽之类更是不计其数,其他如日用商品、木料家具、京广杂货等也是应有尽有。地方名吃炸灌肠、凉粉、炒焖子、油炸螃蟹的小吃摊“高朋满座”,花木棒槌、风车、头饰等多种玩具琳琅满目,打拳卖艺的、跑马杂技的、说书唱戏的,也纷纷前来助兴。

      (三)文化艺术节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1984年,孔子故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利用孔子诞辰日举办了一项大型综合型文化旅游活动,其间,举行了孔子像复原揭幕仪式、仿古乐舞表演、游览孔府孔庙,乘古式马车游览孔林。此后规模越来越大,活动时间由1天逐步增至10天,并将纪念活动与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经济技术协作结合起来。1986年,活动项目增加了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孔林射箭,并结合举办了物资展销会、旅游产品纪念品展销会、文房四宝及名人书画展销会,中外游客达10万人以上。1989年起改称“孔子文化节”,历时15天。1990年,以山东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孔子文化节。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走近孔子、喜迎奥运、同根一脉、共建和谐”为主题,首次由山东省政府和国家4部委联合主办,参加大典的中外宾客达3000多人。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文化节举办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活动。近几年先后举办了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盛典、世界思想家巅峰论坛、世界儒商联谊大会、海外联谊会、海外孔孟颜曾圣人后裔恳亲联谊、国际儒学研讨会、东亚文化论坛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以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国际孔子文化节最具思想性的精彩华章。如今,国际孔子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24届,发展成为融纪念、文化、旅游、学术、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2.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是风筝之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产地和集散地,以古朴典雅、工艺精湛而誉满全国,属中国四大风筝派系之一。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以扎、糊、画俱佳而闻名。风筝的主要产地为杨家埠村。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分为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风筝色彩艳丽、明快,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作为迎接万物回春的隆重仪式,春天放风筝很早就成为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和体育活动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50年代潍坊的风筝即飞向海外,曾在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空飞翔。

      1984年4月1日,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帷幕。1988年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主席团会议,与会代表一致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立了由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风筝组织参加的“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总部设在潍坊。从此,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迄今已连续举办23届,每年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

      潍坊风筝风筝节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于浮烟山或渤海滩举行国际风筝赛暨中国风筝精美比赛。中外风筝各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色彩、风格及放飞技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赏者。历届风筝节都会评比出世界风筝“十绝”,并收藏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内。博物馆中收藏、陈列的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中外游人还可以在潍坊领略艺人们扎制风筝的技艺全过程。

      3.泰山国际登山节

      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筑就了“五岳独尊”的地位,是东方华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大地第一名山,在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名胜。

      “重阳登高”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传统习俗,重阳佳节登泰山,是泰安人节日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为进一步弘扬泰山文化、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自1987年9月始,泰安市每年举办一次泰山国际登山节。

      每年9月中旬,秋高气爽,风景秀丽,来自世界各国及国内来宾和登山健儿欢聚一堂。登山比赛是登山节的主体体育活动,按老年组(岱宗坊至中天门)、中年组(岱宗坊至南天门)、青年组(岱宗坊至玉皇顶)三个组别,以国际代表队、国内代表队和泰安市代表队各取前三名。1996年,登泰山比赛被列为首批全国全民健身比赛项目。泰山国际登山节从最初的国际登山活动,逐步发展成为融“全民健身登山比赛”等多项赛事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参赛运动员发展到国内多时达168个队1200余人;国外多时达37个国家和地区。

      泰山国际登山节集旅游、体育、文化、经贸活动于一体。登山节期间,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优秀历史文化歌舞及仿宋代帝王封禅表演,也有“石文化展”、“文物珍宝展”等展览,同时,还举办泰山国际文化研讨会和五岳年会和科技、人才交流会。

      4.青岛国际啤酒节

      誉满全球的青岛啤酒,是中国啤酒第一品牌,也是国际啤酒系列中的名牌,向来以风味绝佳驰名海内外。

      1991年,依托青岛啤酒优势,首届中国国际啤酒节在青岛市中山公园开幕,浓香四溢的啤酒香气引来数万海外嘉宾。1992年,青岛国际啤酒节正式定名,随后的每年8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开始,时间持续两周,成为历年固定举办的节日。1994年,坐落在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青岛国际啤酒城建成,占地35公顷,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成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永久性场所。啤酒是啤酒节当然的“主角”,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英国、丹麦、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啤酒品牌在这里欢聚一堂,使啤酒城俨然成为“世界啤酒博览会”。节日每年都吸引超过20多个世界知名啤酒厂商参加,也引来近300万海内外游客举杯相聚,啤酒节几乎成为“国际一流狂欢节庆”。

      5.烟台国际葡萄酒节

      中国葡萄酒起源很早。西汉时期,张謇出使西域便将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近代化的中国葡萄酒工业创建于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酿酒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1912年孙中山先生途经烟台,欣然为张裕公司题词“品重醴泉”。此后,张裕葡萄酒在海内外屡获殊荣。历经百年,张裕成为目前国内葡萄酒行业中建厂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效益最好、获奖牌最多的企业。1987年,布鲁塞尔评酒会上,张裕以出色的业绩为烟台市赢得了“国际葡萄酒城”的美誉,并获得荣誉证章,这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同年,张裕公司举办首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艺术节成为烟台的一大盛事。1992年,张裕酿酒公司建厂100周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题词80周年,烟台被国际葡萄酒局命名“国际葡萄酒城”5周年,张裕公司再次举行葡萄酒艺术节。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现今,烟台9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上形成了闻名全国乃至全球的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带,被世界葡萄酒界称为“世界第7大葡萄海岸”。烟台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葡萄酿酒企业150多家,其中国内葡萄酒巨头张裕、长城、南山庄园、白洋河、威龙等品牌年产葡萄酒20万吨,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三分之一。

      2007年9月23日至10月7日,烟台由政府组织首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该活动由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烟台市政府主办。主要包括葡萄酒文化大篷车巡游等为主的庆祝活动;以葡萄酒、果蔬食品企业形象展示、文化推广为主的展览展示活动;以探讨葡萄酒产业发展为主的葡萄酒产业高端论坛;葡萄美酒品评与鉴赏等为主的专业活动等。近3万名海内外客商参加了此次盛会。

      6.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

      淄博市陶瓷琉璃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淄博就是中国琉璃生产的中心,同时还是中国陶瓷生产的五大基地之一。淄博陶瓷琉璃工艺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博山琉璃工艺品是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再入窑烧制成的一种工艺品,自明清以来有很大发展,釉色从黄、蓝、绿三色发展到翡翠绿、孔雀蓝、紫品、黑、白等多种。1982年3月的德国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淄博的鲁青瓷刻瓷文具荣获第一枚国际金牌。淄博陶瓷被誉为“第三代国瓷”,进入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销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淄博风格和特色有乳白瓷、鲁青瓷、象牙黄瓷、高石英瓷、鲁玉瓷、鲁光瓷及合成骨瓷等新瓷种。同时,淄博也步入全国五大陶瓷产区行列。90年代起,建筑陶瓷业发展迅猛,淄博成为国家建材局确定的“三大建材基地”之一。

      1990年,淄博市首次推出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节,全面系统地展示淄博陶瓷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1993年定为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

      7.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花卉和药用植物,已有1900多年栽培历史,牡丹富丽堂皇、雍荣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乡。菏泽牡丹栽培早在南宋就有记载,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菏泽牡丹以其花大、色艳、型美、香浓而“甲海内”。近年来,菏泽牡丹栽培面积突破6000亩,品种发展到1100多个,行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商品生产基地和观赏旅游区。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两个世界大奖和79个金银铜奖,获奖数量占评奖总数的73.2%;2000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

      “谷雨三朝看牡丹”,菏泽人赏花习俗由来以久。据史料记载,明代就有了观赏景点,清代之后,已有“花节”一说。当地习俗,“花节”之时,不论贵贱,皆着节服,争先赏花;花农各自展示稀有牡丹品种,供人品评;文人雅士,吟诗作画;民间艺人,说书唱曲。

      1992年4月20日,菏泽举办了首届国际牡丹花会,数万名中外来宾亲眼目睹“花大盈尺”的菏泽牡丹,朝鲜、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法国等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花卉商人参加。同时,举办了大型的牡丹定货会和经贸洽谈合作。自此每年牡丹盛放之时,都有数百万中外游人慕名而来。花会期间,百里花海,万里飘香。珍品花哉卉“掌花案”、“酒醉杨妃”、“梨花雪”、“昆山夜光”、“姚黄”、“赵粉”、“粉二乔”、“娇容三变”,浮翠流丹,耀光溢彩。

      为提高牡丹的整体观赏水平,菏泽市近年来对曹州牡丹园进行了改造,其中国花馆主要分为牡丹历史展厅、国花展厅、牡丹科技展厅、牡丹荣誉展厅、牡丹艺术展厅,是国内外第一个系统向游人介绍牡丹文化的大型展馆。牡丹观花面积扩大到2000亩,整个园区划分为花之语、花之韵、花之海、花之魂、花之情等五大功能景区。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已由观赏牡丹为主的单纯的群众游园娱乐活动,发展成为融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和经贸洽谈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文化节。

      8.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愿望。《聊斋志异》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成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目前,全球已有60多种文学译本。

      为弘扬聊斋文化,建设聊斋文化旅游名城,2002年4月30日,首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在淄川区蒲松龄故乡蒲家庄开幕。

      聊斋文化旅游节以“乡俗民风伴古韵,聊斋故事醉游人”为主题,每届历时7天。安排了蒲文化论坛、聊斋书市、聊斋邮市、俚曲演唱、狐仙伴游、聊斋佳丽表演等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展示聊斋文化及风土人情。旅游节期间,聊斋园内的吕剧、五音戏、柳子戏、山东快书专场演出,剧目也多取自聊斋故事;聊斋俚曲茶座场场爆满;“柳泉”旁的“采风亭”由民间蒲学专家、年届八十高龄的蒲松龄12代孙蒲先明讲聊斋故事。旅游节鲜明凸现了聊斋文化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9.荣成国际渔民节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千里,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城市。早在春秋时代这里便大兴渔盐之利,而今已成为全国渔业第一县级市。渔家人在千百年搏风斗浪的生涯中,孕育了富有渔家气息的民风民俗。

      荣成国际渔民节源于当地渔民传统的谷雨节。过去,沿海渔民有俗话“谷雨时节,百鱼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渔民纷纷在这一天扬帆出海。为感谢“海神”赐给丰厚鱼虾,祈求神灵保佑,在打第一网鱼之前,渔民们总要蒸好大饽饽,购好香、鞭炮等,有的几家杀一头猪或买一个猪头,敲锣打鼓,来到海边龙王庙和娘娘庙祭祀。祭祀之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欢歌跃舞,开怀畅饮,粗犷的歌声、号子声和霹雳啪拉的鞭炮声,在渔村久久回荡。除了庙里的活动外,大街小巷,挤满了踩高跷、舞龙、耍狮子的人群。入夜,各个海口灯火通明,举行“放海灯”仪式。以后的几天,各村都要组织唱大戏,最多的连续唱四五天,整个渔乡沉浸在狂欢之中。久而久之,这种活动演变成渔民的传统活动。

      1991年4月20日至21日,荣成市在中国北方最大渔港石岛举办了首届渔民节,10余万中外来宾参加了节庆活动。荣成国际渔民节第一、二届均为谷雨期间举办,历时两天;第三届(1993)改为7月24日至7月28日举办;连续举办四届后,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

      10.梁山国际水浒文化节

      水泊梁山位于山东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宋末年,宋江结天下英雄好汉,凭借水泊天险,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赋予了水泊梁山千古永驻的浩然正气,虽经八百多年沧桑,梁山好汉的故事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水浒传》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后人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风情、社会景观,形成了“水浒文化”。

      自1993年起,梁山每年4月份举办梁山国际水浒文化节,昔日“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的盛景初步显现。

      文化节紧扣水浒文化主题,推出水浒文化展示、水浒文化高层论坛和武术、舞龙、舞狮、斗鸡、斗羊、渔鼓、唢呐、莲花落等传统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节会上,从山下到梁山主峰虎头峰,一路安排特色民俗表演活动。在山下梁山寨前广场安排了精彩的“梁山功夫”武术表演;在虎头峰下宋江寨墙推出独具韵味的“碗乐独奏”;在聚义厅观看李逵吹唢呐等“好汉绝活”;在石碣文台等景点观赏“梁山结义”;“好汉品美酒”活动让人在景区体验大碗品酒、大块吃肉。

      11.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2000年,首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简称“菜博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之后每年4月20日在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定期举办。菜博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会,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展会。

      菜博会期间,充分展示了寿光和国内外蔬菜的优良品种、优质产品、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同时还举办蔬菜文化艺术节,菜王、瓜王、果王大赛和蔬菜生产技术大比武、农业科技培训等多项活动,组织蔬菜产业发展论坛、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讨会、书画艺术品博览会、中国(寿光)地方特色产品交易会等众多“会中会”。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区市的600多万人参展参会,成为集展览展示、技术推广、商贸合作、理论研讨、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盛会。

      12.临沂书圣文化节

      临沂市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第一届书圣文化节举办于2003年——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成为文化艺术界一大盛会。此后书圣文化节作为临沂市和全国书画界的重要节日,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国内外著名书画家前来参加。

      临沂书圣文化节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文联。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及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一般定于每年9月举办。文化节围绕“书圣故里,书法圣地”弘扬书法艺术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学术性活动、大型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活动、经贸旅游等活动。主要有琅琊王文化研讨会、书画大奖赛、书画邀请展、摄影展、书法作品展以及羲之故里游、经贸洽谈会、文化精品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其中,中国历代尺牍石刻艺术馆的建成开馆,集中展示了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填补了百年刻贴史的空白。五、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灯彩、布艺、服饰、漆器、瓷器、陶艺、神像、蜡染、编织、民绘、木艺、石艺、书画、酒品、饮食、家具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其中,杂技、吕剧、刺绣、年画、剪纸、泥塑、黑陶等更是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民间文学1.孟姜女传说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庄公要在此举行郊吊,杞梁的妻子认为此举有悖于礼,便面对齐庄公据理力争,使齐庄公到杞梁家设祭吊唁。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边哭边行,到了当初迎丈夫灵柩的齐国都城外,哭声感天动地,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泪水与雨水交汇,十天十夜不绝,齐国都城临淄城墙为之崩塌。哭罢,孟姜女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投入淄水而死。

      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出现了“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阝厄”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的情节。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杞梁妻(孟姜女),最终其悲剧命运也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山东淄博一带。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孟姜女传说进行了系统研究,断定孟姜女哭的是齐国故城。另据《临淄文物志》载,杞梁墓位于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村东,其封土于1967年整地夷平,但墓室尚存。孟姜女一哭惊天动地,甚至还改变了齐国之俗,至今淄博一带的中老年妇女在特定场合仍然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抒发感情,形成了一种哭文化。

      孟姜女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忠贞、善良、勇敢、执著的优良品质,为人们敬佩和传颂,它还显现了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孟姜女传说”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梁祝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相传东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但祝父却将英台许配马家。山伯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葬于山伯墓东侧。

      根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梁祝死后合葬在邹县(今属微山县)马坡泗河西岸,后人在此修有梁祝墓、祠。明正德十一年,皇帝派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御史崔文奎重修梁祝墓碑并有碑记,今尚在。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的“梁祝读书洞”、“梁祝泉”几个字在峄山大石上依然清晰,在峄山上“梁祝读书处”遗址尚存。梁祝传说在相关地方文献中也有大量记载。清康熙五十年《邹县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同治三年《峄山志》则记录了“梁祝读书洞”“梁祝墓”“梁祝泉”等多处梁祝遗址。微山县马坡一带也一直有梁、祝、马三家不通婚的习俗。

      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受到人民喜爱。早在宋元之际,就将广为流传的梁祝故事改编为戏文、元曲以至明清发展为以山东琴书、坠子鼓、八角鼓、渔鼓、运河情调、山东梆子等各种民间文艺形式,至今已涵盖口头故事、小说、剧本、曲艺、戏曲、交响乐、芭蕾舞剧、歌剧、电视剧、电影等艺术领域中的众多形式。

      3.牛郎织女传说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老牛给他出计谋娶织女做妻子。一天,美丽的仙女们到银河沐浴嬉戏,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下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王母娘娘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浊浪滔天。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这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人们还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山东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记载该传说起于“大东”。经考证,周王朝的“大东”横跨今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

      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早在唐代,沂源县境内就形成了织女洞和牛郎庙,较完整地记录了织女洞修建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洞外依山建有迎仙观、三王庙、玉帝行祠等,直达织女洞崖顶。牛郎庙位于沂河对岸,与织女洞隔河相望,从而形成了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隔河相对的人间仙境。时至今日,牛郎织女传说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牛郎庙所在的村叫牛郎官村,传说中的牛郎姓孙,名守义,而牛郎官村是个姓孙的单姓村,牛郎庙被村民当作家庙,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村民都要到庙里进行祭拜,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也沿袭至今。

      4.“秃尾巴老李”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民间故事在山东人中广为流传。进入农历六月,“秃尾巴老李”的名字便时常有人提及,特别是遭遇冰雹天气时,人们甚至要向天井院里“扔菜刀驱龙”,所有这些,都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

      与现在流传故事相似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这是秃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个版本,还有许多其它的演绎与版本。

      清朝以降,大批山东人闯关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与东北当地风土民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情节和内容。小黑龙被砍掉尾巴后,负痛逃到东北黑龙江。黑龙江原为一条白龙镇守,名曰白龙江。小黑龙来到后,在当地“闯关东”的山东人帮助下,打败了白龙,白龙江从此改名黑龙江。在黑龙江上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秃尾巴老李就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那跳上船板的大鲤鱼,船家会双手捧起向乘客喊道:“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然后再放回江里,这风俗直到民国时还保持着。如果山东大旱,秃尾巴老李总会想办法给老家行云布雨。

      山东各地均有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现存最早的是即墨县城东边不远的龙王庙。人们习惯到此求雨,据说颇为灵验。至今庙中还保存着明清时期求雨用的令牌。

      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民间又有“龙不离母”之说,所以龙王庙附近往往又建有“龙母坟”,许多地方还因此兴起了“龙王庙会”或“龙母庙会”。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习俗还有许多,如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这天,家人要把他断留在家里的龙尾巴拿出来晒一晒,后来演变为民间晒衣日。

      秃尾巴老李系列传说是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真实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乡土大众艺术特色。

      (二)民间音乐1.聊斋俚曲

      俚曲即唱词曲牌采用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曲,流传地区主要在淄博市。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体的说唱文学,如《寒森曲》、《姑妇曲》等;一种是代言体戏剧体裁,如《墙头记》、《磨难曲》等。其思想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性的,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抨击和揭露;一类是伦理性的,通过对家庭成员间的反常关系描写,揭露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丑恶。这些俚曲的唱词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饰的民间语言,乡土气息浓厚,诙谐幽默,泼辣爽快,感染力很强。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具有极高价值。

      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自清代至今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狐精等,到城区、乡镇演出。至于蒲松龄以“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俚曲,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更是老少尽晓。1998年冬,磁村镇和淄城镇泉龙村分别成立俚曲剧团,排演剧目,创作现代聊斋俚曲戏。2002年,聊斋俚曲戏还被拍摄成实景电视戏曲片在电视台播放。聊斋俚曲也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现存聊斋俚曲手抄本15种(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2006年,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鲁西南鼓吹乐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

      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另外,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一江风》、《明天子》、《叠断桥》、《采茶儿》等。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在当地流传。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等,曲目总数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贾瑞启、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乐班仅嘉祥一县就有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演奏时音色纯正,柔和甜美;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演奏时音色明亮,感情细腻;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演奏时音色宽厚,高昂明亮;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演奏时音色清脆,激荡起伏。

      鲁西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

      (三)传统戏剧1.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广大地区。流传于运河以东的曲阜、泰安、临沂、莒县、沂南一带的柳子戏,习惯称为“弦子戏”;黄河以北则称为“北(百)调子”、“糠窝窝”;在临清田庄,称为“吹腔”。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有人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柳子戏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声腔特点,地域色彩非常明显。

      柳子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两百多出,其代表剧目包括《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金锁记》、《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芦花》、《锯大缸》等。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

      柳子戏的形成与发展,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经过充分吸收融化而成的,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国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相比其他剧种,柳子戏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特点,更具有民间文化代表性。

      2.柳琴戏

      柳琴戏是鲁南地区地方剧种,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俗称拉魂腔。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在柳琴戏演唱中,这种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无处不在,在中国戏曲演唱中显得异常独特。柳琴戏的唱腔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姐进花园调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柳叶琴、笛子、坠琴、二胡、板胡、唢呐、笙及板鼓、大锣等是柳琴戏主要的伴奏乐器。

      柳琴戏的脚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外,唱段的起、转、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头。

      柳琴戏传统剧目丰富,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门关》、《白罗衫》、《喝面叶》、《小书房》等。

      3.五音戏

      五音戏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约有一百余年历史。以流行地区不同分东、西、北三路,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博),临朐、沂源一带为东路,惠发、济阳一带为北路。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是我国北方地区少见的一个剧种。

      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其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咬字清楚,曲调口语化,旋律变化多。演唱时基本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极具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王林休妻》、《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等。

      在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许多著名演员。李德兴(艺名跟柱子)以唱腔出众著称;高桂芳以唱词华丽闻名;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表演淋漓享誉;邓洪山以唱做俱佳称雄。李、高、王、邓被称为四大名旦,尤其是邓洪山作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唱片公司赠送“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也由此定名。

      4.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洲”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20世纪50年代定名茂腔。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一是它的音乐唱腔,基本上以当地说唱小调(老拐调)为骨干,又广泛吸取了胶州大秧歌、胶州八角鼓、西河大鼓、诸城秧歌调等曲调,形成一种大调式的板腔体系,因而具有乡土特色和群众基础,尤其是“大悠板”(又称悲调)中的哭头声腔,酷似当地妇女哭的腔调,“冒调”一般是在五音上翻高八度,令人心旷神怡,唱词运用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二是所演剧目内容,一般取自当地民间生活,尤以“二小戏”、“三小戏”为基本戏。这些戏大都真切反映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愿望,最能引起妇女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茂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反映民间生活,其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罗衫记》、《玉杯记》、《风筝记》、《蜜蜂记》、《火龙记》、《钥匙记》、《丝兰记》、《绒线记》“八大记”。

      胶州曾有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表现了茂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被誉为“胶东之花”。

      5.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山东梆子与平调、莱芜梆子以及苏北、皖北的“沙河调”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与豫东的“祥符调”关系则更为密切。

      山东梆子表演程式和柳子戏等古老剧种近似,身段工架粗犷健壮,音乐高亢激昂,慷慨悲壮,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点。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式齐全而有自己的特点和较严的程式规范,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锣、二八板、起板、栽板、飞板、羊黄、倒板等。唢呐和弦乐曲牌亦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元帅发兵用“五马”,安营扎寨用“落马会”,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等。过去,红脸、黑脸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带“讴”,后来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乐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后来换用板胡、二胡作主奏乐器。近些年来,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很多,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剧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还有通称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录》、《马龙记》等。

      6.“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

      “一勾勾”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

      新中国成立后,临邑县成立一勾勾剧团。在音乐唱腔和伴奏设计上多方面吸取其他剧种的唱腔、曲牌推陈出新,新创了“流水板”、“散板”、“紧拉慢唱”等板式,同时在整理保留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又移植和新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

      7.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也叫“南官戏”和“脸子戏”,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阳腔的一支遗脉。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唱腔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了中国戏曲弋阳腔的戏剧唱腔,吸收了胶东民间曲调以及其他成分长期演变而成。

      蓝关戏的“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这个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据不完全统计,蓝关戏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大体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根据元末明初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诀有“七分帮、三分唱”的说法。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净、末之分。唱腔有蓝关腔、老蓝关腔、高腔、赞片子、小曲等。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过来“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在伴唱过程中,时而出现高亢的假声帮腔,时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器,有“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谚语。唱“高腔”时,全套的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当唱到“悲调”的时候,减去大锣伴音,衬托出低回缠绵的感情,当地有谚语说“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唱词在“蓝关戏”中,为八句三段的段体,这种传统与“八仙戏”的“耍孩儿”句幅如出一辙,其传统性可见一斑。

      8.吕剧

      吕剧是山东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过去曾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一带。

      吕剧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生的一种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说唱艺术。1900年,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最先把《王小赶脚》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出的脚本,演出时虽仍唱着扬琴唱腔,但因载歌载舞、谐噱横生,深受群众欢迎。艺人们为了把这种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称之为“化妆扬琴”。时殿元首创化装扬琴获得成功后,其他琴书艺人纷纷效仿,在山东各地广泛传播。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化装扬琴在角色、唱腔、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更加戏剧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流行地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30多个县区。

      吕剧名称由来说法有三,一是当地群众根据《王小赶脚》采用驴形道具,给化装扬琴起名为“驴戏”;二是根据坠琴演奏时手指上下不断“捋”的特点,称为“捋戏”;三是由于所演剧目中多有爱情故事,所以人们称之为“侣戏”。另一种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

      吕剧《李二嫂改嫁》剧照吕剧角色多是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吕剧传统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体,计有80余出,多反映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如经常上演的《王小赶脚》、《小姑贤》、《双换妻》、《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兰桥会》、《空槽记》、《站花墙》、《双生赶船》、《小秃闹房》、《拿懒汉》、《王天保下苏州》等。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西垅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享誉海内外。

      (四)民间舞蹈1.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恢宏的表演气势和丰富多样内容形式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实创于明代,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海阳大秧歌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及戏曲杂扮者。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大秧歌的音乐由伴奏和唱腔两部分组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也插入皮、竹、管、弦等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节奏均匀。唱腔主要有《大夫调》、《跑四川调》、《货郎调》、《花鼓调》以及各类民间小调。

      海阳大秧歌因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影响,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受民间武术和戏剧表演影响较大,重整体气氛与人物塑造,有“锣鼓造气势,动作利架势”之说。“小架子秧歌”以打击乐和唢呐、笙、笛等竹管乐器配合伴奏,秧歌舞蹈动作幅度小,力度不大,以走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30余个。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吉祥话。除此之外,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5种角色一般每种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使得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学习,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2年10月,“中国首届秧歌会”在胶州举行,盛况空前。

      3.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据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鼓子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百余种。“伞头”动作圆润,“鼓子”粗犷豪放,“棒槌”轻巧敏捷,“腊花”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

      商河鼓子秧歌是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变化繁多的套路、粗犷豪放的动作和极具表演力的民间艺术手法,被誉为“汉民族民间男性舞蹈的代表”。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鼓子秧歌在商河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全民性舞蹈,全县近千个自然村,村村跑秧歌,能表演的人有10万之多,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

      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屡获大奖。1993年,受中国文联和文化部派遣赴西欧德、法两国文化交流,被各大媒体誉为“民族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民间曲艺1.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末,已有350多年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艺术流派有南口、北口两大派。南口称“梨花调”,曲调刚健明快;北口称“老牛大捽缰调”,因其演唱讲究“一字落地砸个坑”,咬字有力如同老牛捽缰而得名。曲调深厚朴实,唱腔为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板、二行板,平句、花腔等。山东大鼓在不同流布地区又分别称山东调、梅花调、鼓碰弦、犁铧片、梨花大鼓、铁片大鼓、怯大鼓等。

      清末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王小玉)、黑妞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享名曲坛的是“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而起。流传地区由山东城乡扩展到徐州、南京、上海、郑州、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

      山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其次是《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以及由子弟书移植过来的唱段等,共计二百余段。

      山东大鼓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2.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非常典型的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故俗称之为“武老二”,艺人被称为“说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后来在不同时期这一曲艺形式还曾有过“竹板快书”、“滑稽快书”的名称;1949年6月艺人高元钧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根据快书的源流、语言、代表性书目内容等,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主要流行于以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创立之后经过赵震、魏玉河、吴洪钧、卢同武、卢同文、杜永春、马玉恒、戚永立、范元德、高元钧、李元才、杨立德、刘同武、傅永昌等几代艺人努力,发展成为影响整个华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大曲种。特别是20世纪中期,高元钧加入部队曲艺表演团体,在军队系统培养了一批专业山东快书演员,使山东快书影响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高元钧及其传人的表演火爆风趣,人称“高派”,注重人物刻画,表演风趣生动;杨立德及其传人的表演细腻俏皮,人称“杨派”,擅长俏口,语言幽默。

      山东快书的表演采用山东方音,以韵诵为主,间有说白。唱腔为典型韵诵体,早期偏重“吟诵”,后来趋向“板诵”。唱法上有所谓“平口”、“俏口”、“贯口”和“散口”之别,说白所使用的“白口”又分为穿插说明性的“表白”和打岔议论性的“过口白”。唱词是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演员吟诵唱词,兼以说白,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特点。

      山东快书的传统看家节目是《武松传》、《十字坡》、《快活林》、《闹公堂》等。20世纪中期以来,山东快书题材不断扩大,新节目不断出现,代表性的有宣传抗日的《智取袁家城子》和《大战岱崮山》,表现抗美援朝的《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和《侦察兵》,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生活的《青海好》、《师长帮厨》、《李三宝比武》、《金妈妈看家》等。

      3.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20世纪30年代定名为“山东琴书”。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稼耍”,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山东琴书的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唱者一至五六人,以敲打扬琴者为主,其余数人亦分唱角色兼奏乐器。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200支。

      山东琴书的流传发展经历了业余演唱、“撂地”说书、进入城市三个阶段,涌现了南路、东路、北路三大流派。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山东琴书代表性的作品有《白蛇传》、《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岳飞传》以及现代曲目《大刚与小兰》、《姑娘的心愿》等。

      4.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胶东大鼓梁派艺术创始人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

      由于各地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艺人师徒传承体系的不同,胶东大鼓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分为北路、东路和南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曲调明快,婉转起伏,旋律性强,富有浓厚的胶东乡村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音调不太华彩,剧腔精悍利落,朴实大方,民间说唱风味比较浓,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音乐滋养,曲牌较多,有浓郁的民间地方戏曲风味和当地民间歌曲的色彩。

      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满洲迷][茉莉花][娃娃调]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传统书目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东汉》、《隋唐》、《天门阵》等30余部。

      5.泰山皮影戏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中国古老的剧种,源于2000余年前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

      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说,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在泰山皮影的表演上,自古就以操作者少而著称,流传着“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谚语,意思是在表演皮影戏时,通常需要八个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七个人的话整个后台就比较紧张了,如果有九个人的话,那就有人闲着。

      通过改良,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一般一人伴奏,一人表演就可以把整出戏唱完。在必要的时候,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场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既要伴奏,还要操作和演唱,这就是皮影行业内已经失传已久的绝技——“十不闲”。如今,年过花甲的范正安先生是泰山皮影戏的唯一传人。

      范正安泰安皮影独人表演(六)民间美术1.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杨家埠年画——门神杨家埠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主题,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杨家埠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北方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杨家埠年画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

      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2002年,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高密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画面色调明快,构图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对比色,主体部分加中间色,既谐调了色彩对比,又加强了人物造型美感。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是刻版印刷前我国古老的一种生产方法。

      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内容围绕中国传统习俗,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禄寿喜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

      扑灰年画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像“姑嫂闲话”、“踢毽子”、“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四季花屏”、“家堂”等是代表作。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炕头画、供奉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财神、八仙、吉祥喜庆、故事戏曲、历史典故、风景花卉、历史人物等,堪称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3.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氏族社会图腾艺术繁盛时期,图腾艺术中的物象开始以图案的形式显示意的寄寓,出现了简练夸张的锯齿纹、月牙纹、水波纹、弧形线、弦线、圆点等表现手法。汉以后特别是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从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汇集高密,各地的剪纸艺术逐步渗入到高密剪纸艺术之中,融南糅北,兼收并蓄,形成了高密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

      高密剪纸,题材广泛,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等。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作品不拘成法,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却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高密剪纸在形象刻画上注重夸张而不失真,善用拟人手法表现心中形象。如“霸王出世”,凶猛的老虎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形象,虎仔懂事地躲在母亲胸前,笑吟吟吸吮乳汁。高密剪纸牛风格迥异,巧妙运用砖砌纹装饰牛的嘴巴,再用大小旋涡形风动纹与周身整齐的锯齿毛发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正面的牛只有两条腿,像人一样站立着,拟人手法令人叫绝。

      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

      4.博山琉璃

      博山琉璃,齐鲁奇葩。博山历来以盛产琉璃闻名遐迩,被誉为琉璃之乡。博山琉璃业起步于600多年前,元代已有窑址发现;明万历39年博山琉璃业达到空前昌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琉璃业生产中心。清末到民国时期博山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琉璃城。1904年,博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玻璃厂。

      博山琉璃色彩斑斓、造型独特、品类众多、工艺精湛,花色品种达16大类3000多个,主要有珠、簪珥、烟嘴、料兽、花球、文具、花瓶、内画鼻烟壶、料丝等。在琉璃产品中,美轮美奂、晶莹剔透的琉璃花球,被誉为“永不败的鲜花”。料兽是用琉璃捏制的小型玩具兽,生动可爱,身体夸张,两眼传神。另有套色美术琉璃浮雕器皿,优美别致,独具一格。尤其是鸡油黄雕刻的花瓶、文具等,有“黄玉”之美称,色彩鲜艳,莹润欲滴,黄中透亮。“鸡肝石”,色似鸡肝,带有云层形自然斑纹,适用于制作花瓶、笔筒、帽筒等物。其它还有手镯、料珠、花插、挂瓶、铺丝等饰品。内画壶是博山美术琉璃风格独特的工艺品,有人以“袖里乾坤真正大,壶中日月尽包罗”的诗句赞誉。

      1985年,博山美术玻璃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美术琉璃生产厂家。1989年,全国首家琉璃博物馆博山琉璃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1990年举办首届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

      (七)杂技与竞技1.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古代蹴鞠铜雕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

      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2004年6月,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淄博市临淄区召开并形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都临淄。2004年7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2006年4月,蹴鞠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聊城杂技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东夷人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

      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况。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后,昔日结交的俳优术士会集东阿参加百戏会。1951年在曹植墓发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头形五花石球1个,据考证即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

      经过魏晋南北朝,杂技艺术已非常成熟。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演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马戏团8个。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区杂技团。

      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素有齐鲁英豪之称,并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1993年文化部批准在聊城建立中国少儿杂技基地,将其列入国务院蒲公英计划。聊城市政府依托中国少儿杂技基地,建立了聊城蒲公英杂技艺术学校,培养杂技后备人才。

      3.梁山武术

      中华武术历史悠远久,梁山武术源远流长。梁山县被称为中华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与河南少林寺、湖北武当、四川峨嵋齐名。梁山拳种流派有少林拳、梅花拳、佛汉拳、洪拳、二郎拳、螳螂拳、脱铐拳、埋伏拳、查拳、猴拳、醉拳、掌洪拳、太极拳等。境内还有燕青拳,亦称秘踪拳,这种拳术流行全国,根源在梁山。梁山本土功夫是子午门功夫,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代掌门人。

      梁山自古习武成风,历史上不少梁山武林高手抗贪官、杀污吏、拒倭寇、保乡邻,较有影响的人物有:隋朝末年斑鸠店人程咬金,宋徽宗年间建福寺和尚圆通,南宋建炎年间梁山泊渔民张荣,明嘉靖年间梁山法兴寺主持西竺禅师,明崇祯年间寿张集人李青山等。民国初年,群众习武活跃,逐渐形成了一些武术村,如以梅花拳为主的梁山镇马振杨村(王清月主持)、梁山镇张坊村(冯天民主持)。同时随着中华武术各级“国术馆”的相继建立,梁山武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县先后建立武术训练点、场、馆等196处,参加训练的人多达20余万。全县各乡镇都有武术活动点,而以馆里乡、郓陈乡和梁山镇尤为集中。馆里乡李庄村于1984年7月创办了“水泊武馆”,学员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春节,梁山各流派的武术队都要集中表演,形成传统。中国梁山第二届国际水浒文化节中华武术“四大门派”邀请赛,少林、武当、峨嵋、梁山四大发祥地的武术精英,会聚梁山,同场献艺,在中华武术史上也是第一次。六、齐鲁风韵

      山东素称“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山东各个城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齐鲁大地已经成为拥有一大批独具魅力旅游城市,成为民间文化艺术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迈进21世纪的历史进程中,齐鲁人民正以更加崭新的精神面貌,重塑厚重齐鲁、风韵齐鲁;正以更加开放的臂膀,打造好客齐鲁、和谐齐鲁。齐鲁人民热忱相拥国内外八方宾客,共同祈福齐鲁大地更加辉煌。

      (一)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极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城市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步伐,保证城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至2007年底,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曲阜、泰安、蓬莱、文登、荣成、胶南、淄博、青州、潍坊、聊城、日照、乳山、临沂、济宁、邹城、寿光、龙口、海阳、章丘、莱芜、德州、诸城、新泰、即墨、栖霞29个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居全国首位。

      1.济南市

      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济南市地处要冲,交通发达;京沪、胶济铁路交汇于此,南北与沪宁、京津连接,东西和烟青、郑兰相通,京沪、京福等线高速公路贯穿于此,是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之一。

      济南市是以“泉城”著称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北濒黄河、南依泰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环境。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和气候等原因,济南拥有的泉水之多,流量之大,全国罕见。金代济南曾立有“名泉碑”,记载有72个泉池的名称和地址,济南“七十二泉”之名遂流传于世。济南市按照“山水怡人旅游区”的思路,确定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突出泉水特色,树立“泉城”形象,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创新,进一步挖掘引申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的手段,规划建设一批以环境、知识、娱乐为主题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标志性旅游项目。保留其传统街巷格局和泉水、池渠体系,以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独特风貌和传统商业街区形象,进一步塑造泉城的特色旅游形象,不断挖掘和延伸了泉城的历史文化内涵。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青岛市

      1998年获得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坐落在胶东半岛西南端的黄海之滨,是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是中国白色家电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山东省主要外贸办事机构和对外贸易中心都设在青岛;国家各类银行、外汇管理局、保险公司也在青岛设有管理机构。青岛市区东依崂山,西临胶州湾,海岸曲折,岬湾交错,水深域阔,不冻不淤,以其宜人的气候、优美的风光驰名于世,久已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并被国家列为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

      青岛市委、市政府把提升旅游产业地位、实现旅游业跨世纪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施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力争把青岛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北方航运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3.泰安市

      坐落在泰山前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城北泰山主峰耸入云霄,城内河道纵贯南北。泰安城已有千年历史,素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泰安之名取意于此。城中庙宇遍布,宗教用地占全城面积之大,在国内少有。把旅游业定为第三产业“龙头”是泰安市委、市政府一贯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和把旅游业培育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在保护利用泰山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后石坞、桃花源、玉泉寺、天烛峰四大景区,恢复新建景点20多个。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先后投资改造了东岳大街、奈河西路、龙潭路、红门路、岱宗大街和虎山东路,以大绿地、大空间、标志性、景观性的鲜明特色和现代化气息,成为泰安城的亮丽风景线。198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4.威海市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海岸线长达985.4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总长的1/3,全国的6%。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景观分布均匀,数量众多,密度大,在国内罕见。有许多天然景观是国内其他海岸带无可比拟的。政府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大对旅游业的指导和调控,通过明确旅游定位、强化旅游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完善发展机制、综合协调有关部门等多种手段,提出了建设现代生态化海滨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威海还策划开发出海上降落伞、海上豪华游艇、夜游刘公岛、夜间同乐晚会等新颖、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还组织了市优秀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推动了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按照“面向世界,主攻周边,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确立了新的市场开发格局。198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5.烟台市

      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腹地广阔,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烟台山至东炮台滨海观光休闲旅游区,八仙过海传说地——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明朝中国海军基地——戚家水师府、水城和戚继光故里,秦朝方士徐福故里——龙口,北魏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亲笔石刻所在地、中国古代书法宝库——莱州文峰山,中国全真道教发源地——国家级森林公园昆嵛山,中国北方最大封建地主庄园——栖霞牟墨林庄园,秦始皇三次登临求仙问药处、中国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烟台市区海拔最高点三合塔而著名的塔山风景区,由32个岛屿组成的海上仙山长岛,海上明珠崆峒岛、养马岛。另外,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百年地下大酒窑、中国木钟王——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公司、中国现代农民城——龙口南山集团、三百年梨园——莱阳梨花园、山东省惟一的现代轿车工业基地——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等,构成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的良好资源。

      烟台市旅游以海滨观光、度假休闲为主体,以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为主线,以蓬莱、长岛、龙口南山、牟氏庄园、崆峒岛、昆嵛山等几大品牌为龙头,以点带面,全面发展,重点凸显了“黄金海岸”的品牌形象。南山高尔夫球场、南山康乐宫、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新项目已投入使用,形成了开埠文化、海洋生态、胶东民俗、绿色农业等4条特色主题线路。1999年获得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6.日照市

      位于山东省南部的黄海之滨,依山傍海,景色秀丽宜人,因濒海“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平山、达山、车牛山岛屿如同三颗珍珠镶嵌在碧波之上。沿海岸线,环绕着郁郁葱葱的青松林带。万坪口和钓鱼台滩平沙细,是良好的天然海水浴场。整个市区为翠山碧海所环抱,山海辉映,风光旖旎。全市有30多处名胜古迹和旅游点,发展旅游事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日照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着“坚定不移,务求实效,改善环境,增强功能,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开放型、大绿量、花园式”规划,拓宽硬化、美化了道路,新增了城市绿地,综合治理了环境,改善了城市面貌,不断提高城市品味。1999年荣获国家旅游局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7.临沂市

      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临沂建城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轰动国内外,是建国以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灵秀的蒙山沂水还孕育了一代代历史名人,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参、闵子骞、子路、荀况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王羲之故居、诸葛亮纪念馆等,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临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立足当地旅游资源,打沂蒙山牌,做生态旅游、文韬武略、蒙山奇石、‘两战’圣地和沂蒙精神的文章,实行产业化经营、跳跃式发展”的旅游工作思路,完善城市基础功能,实施亮化工程和绿化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其中有被誉为“世界之最”的蒙山寿星巨雕、被称为“天下一绝”的沂蒙石林和“沂水地质奇观”等。1999年荣获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8.聊城市

      位于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畔,东与济南相连,西以卫运河为界与冀南、豫北接壤,东北部同德州市毗邻,南滨黄河与水泊梁山隔河相望,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江北水城。聊城市委、市政府按照“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国北方水城,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思路,确立了古城、水城、文城、商城、旅游城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原则,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投资1.7亿元开发建设了湖西带状公园。并在东昌湖旅游区主要景点和湖边主要建筑物上安装了几百盏照明灯、立体灯和霓虹灯,初步实现了不夜城、不夜湖,使美丽的东昌湖夜景更加灿烂。投资4亿元开发的京杭大运河聊城城区段工程,重点展现了聊城古代经济、文化繁荣景象,恢复了古运河的昔日风貌。同时,为了进一步展示《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古典文学巨著发生地的文化内涵,在开发建设景阳冈旅游风景区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以狮子楼为中心的水浒、金瓶梅文化旅游区。1999年荣获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9.曲阜市

      位于山东西南平原的东北边缘,泰沂山脉的西南麓,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蜚声中外,是中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孔子故里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圣城”。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给曲阜留下了300余处珍贵的古迹,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处。与孔子直接有关的文物景点有:天下第一庙——孔庙、天下第一林——孔林、天下第一家——孔府、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孔子故宅、尼山孔庙建筑群、孔子出生地夫子洞等。此外,黄帝出生地寿丘、少昊陵、鲁国故城遗址、孟子故里、孟母林、梁公林、复圣庙、周公庙、九龙山汉崖墓群、李白杜甫宴别处、孔尚任隐居处、石门山、九仙山、九龙山、尼山等,都具有重大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其中“三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10.荣成市

      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开放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千里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多次到此拜坛祭日,自然、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荣成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将成山头、铁槎山等景区的经营管理权分别下放给西霞口集团和人和镇政府,形成几家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有效地调动了各企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建成了省内第一家村办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放养式野生动物园以及金滩浴场和天鹅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了以千里海岸为依托,50多处旅游景点带状分布的滨海度假旅游大格局。198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11.蓬莱市

      位于山东半岛北端,北濒渤海、黄海,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境内名胜古迹颇多。有蓬莱阁、水城、戚继光牌坊与祠堂、西周遗址、崮山饮马湾、艾山、温泉、溶洞等风景点,其中,水城和蓬莱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蓬莱市委、市政府把蓬莱市定为现代化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以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为重点,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主要是打“名人”品牌,开发戚继光故里景区;打“名港”品牌,恢复蓬莱水城全貌;打“海洋”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了篷莱阁西苑、海滨公园、田横栈道、黄渤海分界坐标、田横山文化公园、幸福园、海上游乐中心等,形成以蓬莱阁为中心,山、海、城、阁历史文化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新局面。1999年荣获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12.青州市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作为山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有1000多年之久。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多彩的民俗,形成了观赏性极强的旅游资源。青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按照“开发古青州,建设旅游城”的总体思路,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构筑旅游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观光4个重点。形成了以博物馆为龙头的城区中心旅游区,以云门山为中心的云驼玲名山旅游区,以仰天山为中心的自然风光旅游区,以黄楼花卉、五里蜜桃为主要内容的百里农业观光旅游线四大旅游区。构成了“四山、三园、一馆、一寺、一街”的旅游格局。2001年荣获第三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二)民间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山东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文物藏量蔚为壮观,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绚丽丰厚,为开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1.戏曲

      山东戏曲尚存有地方剧种20余种。吕剧是山东主要地方剧种,由民间说唱艺术“坐唱扬琴”演变而来,唱腔属板式变化体。其古装剧目代表作有《小姑贤》、《姊妹易嫁》,现代戏《李二嫂改嫁》、《亲事》等都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柳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茂腔、柳腔、四平调等是山东有影响的地方戏曲。柳子戏属于弦索系统剧种,是目前流行的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已有500年历史,现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近200出。

      2.民间音乐

      山东民间音乐粗犷豪放、舒展俏丽。山东民歌有近万首,主要有号子、秧歌、小调、大型套曲、风俗歌曲、儿歌等7种不同体裁。各地不同风格的小调约占民歌的80%,如《沂蒙山小调》、《包楞调》、《绣荷包》、《对花》、《大辫子甩三甩》、《大实话》等。

      3.民间舞蹈

      山东民间舞蹈有200多种,其中秧歌占30余种。流行于鲁北平原,以粗犷、豪放而闻名的鼓子秧歌,流行于胶东,具有柔韧、优美、抒情风格的胶州秧歌和俏丽多姿、风趣欢快的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4.民间美术

      山东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尤具特色。年画、剪纸、刺绣、陶瓷、花布、玩具、面塑等,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山东年画原产地不下30处,东部主要产地有潍县、高密、平度、青岛等处,西部有聊城、阳谷、菏泽、曲阜、滕州、嘉祥等处。从风格特点、体裁品种、印刷销售关系和渊源影响加以区分,可归纳为鲁东与鲁西两个大系。鲁东系以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为代表,鲁西系以东昌府(今聊城市)为代表。山东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除行销山东各地外,还远销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山西、内蒙以及东北各地。其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5.剪纸

    山东是我国民间剪纸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剪纸种类很多,包括春节贴的门笺、窗花、墙花;元宵节的灯彩等纸扎文饰;新屋的顶棚花、纸糊容器的面斗花、笸箩花;刺绣的各种剪纸花样等。山东民间剪纸风格多样,胶东剪纸精致细腻,鲁北剪纸粗犷豪放。从色彩分有单色有多色。彩色剪纸中又包括分色剪纸,一幅画面中将不同部分,分剪成数种颜色的剪纸;衬色剪纸,在剪好的单色剪纸之下另衬一种或数种色彩对比鲜明的剪纸,如墙花、纸斗花;点色剪纸,在多层的白色宣纸或毛边纸的刻纸上点染上不同的品色,具有晕染的效果。

      6.面塑

      山东民间面塑艺术丰富多彩,从黄海之滨到鲁西平原,面塑之花如灿烂繁星,与民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江米面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面塑艺术,它以糯米面为主料,拌以小麦精粉,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蒸熟为原料,然后用剪刀、蓖子、竹针等简单工具,采取搓条、拨花、展片、润色、压滚等技巧,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

      7.蓝印花布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是先把图案用刀凿在几张毛头纸裱糊的纸帮上,用桐油上漆,制成花版,然后通过花版镂空的孔隙,用刮刀把石灰与黄豆面合成的浆糊状防染剂附着在白布上,干后浸入靛蓝染缸,染好晾干除去防染剂,就显出蓝底白色花纹。山东民间蓝印花布图案风格各异,东部地区的蓝印花布图案比较严谨、精细,纹样较时新,西部地区比较豪放、质朴,纹样较古老。由于蓝印花布图案具有构图饱满、形象简练、蓝白分明、淳朴大方的特点和浓厚的民间风格,所以给人一种简朴、素雅、宁静、恬适的美感,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己成为时尚的衣饰图案和出口畅销的工艺商品。

      8.织锦

      民间土布织锦是流行在农村的一种以棉纱为主要原料的传统纺织产品,也叫“鲁锦”。一般分为土布与织锦两大类。土布一般是平纹,用于衣料、床单、被里、褥面等,色彩比较单调。织锦分仿线呢、仿花呢和提花彩锦,用于被褥、门帘、窗帘等,色彩比较复杂。早期传统产品只有平纹土布,颜料都用植物性染料,风格特点强烈、豪放、古朴、艳丽。

      9.鲁绣

      山东民间刺绣也叫鲁绣,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早在明代就驰名海内。故宫博物院陈列有明代山东绣“凤穿牡丹”和“芙蓉鸳鸯”等立轴数幅,用色鲜明,针法粗犷,具有民间朴实健美的风格。山东民间刺绣广泛采用自己喜爱的吉祥纹样、鸟兽鱼虫、花卉果蔬、戏曲人物、民谣词意作为装饰题材,日常用品大多以棉线绣制。

      10.杂技

      山东省杂技以勇敢、豪放、刚健、优美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享誉国内外。杂技、马戏、魔术俱精,其中重蹬技术节目在世界享有盛誉。山东省杂技团表演的《蹬板凳》,在摩纳哥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比赛中荣获最高奖“金小丑”奖。

      (三)产业旅游资源

      产业旅游资源是指按照现代一、二、三产业的分类划分,以生产过程、生产风貌、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资源,是20世纪中期以后全世界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资源。

      1.工业旅游资源

      山东省拥有一大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企业,其中大型工业企业263家,总量居全国首位,开展工业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线、优美的厂区环境、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为开展工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青岛啤酒工业旅游青岛啤酒集团正式作为工业旅游点向海内外旅游团体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仅在中外游客面前揭开了青啤百年世界品牌的神秘面纱,宣传了啤酒知识和啤酒文化,而且实现了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和推广,促进了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海尔集团工业旅游海尔的品牌形象、生产工艺、管理技术、高新科技、企业文化,成为对中外旅客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最初海尔工业旅游仅以简单参观游览为主,后又增加了修训游和体验游,形成了3大类型和6条游览线路,让来宾亲身参与,互动交流,加深了对海尔经营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理解。

      青岛港旅游青岛港是有百年历史的现代化国际大港,目前已开发出老港区、新港区和海上三条旅游线路、12处参观区域。游客可以了解到海港风貌、码头设施、船舶景观、装卸工艺,以及浓厚的企业文化,体验青岛港独具特色的“山水观奇景,海港看世界”的工业旅游风情。

      烟台张裕工业旅游烟台张裕公司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在1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酿制了蜚声中外的葡萄美酒,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1992年,张裕公司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专业酒文化博物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同时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集生产、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卡斯特葡萄酒庄园。目前已形成了以酒文化博物馆为中心,串联酒庄、葡萄基地、葡萄发酵中心、现代化生产线的旅游线路,成为高技术、高品位、高层次的工业旅游景点。

      2.农业旅游资源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以体验农民生活、享受农业风光、欣赏农村风情为主要特点的农业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成为旅游业产业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科技示范型通过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农业旅游项目。如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集蔬菜科研、生产、开发、观摩、培训、会展、旅游为一体,规划面积2万亩,投资1.6亿元,已建成“三园三区五中心”,包括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现代化生物工程种苗中心和蔬菜保鲜加工销售中心等。示范园已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蔬菜名优品种在示范园试种成功并推广。特别是园内体现现代农业水平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和各类优良先进的种植模式,以及闻名国内外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参观。

      农业观光型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农业旅游项目,包括观光农园、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如临沂盛能农牧观光园建于1997年9月,总规划面积2000亩,目前已构成了特色农牧观光园、现代化乳品生产区、观光休闲区等3个景区,建成了天然牧场、鸵鸟和梅花鹿养殖场、百鸟园、百花园等12个代表性的景点。在宽阔的天然牧场上,种植着从国外引进的大片的紫花苜蓿和黑麦草,饲养着大批优良奶牛,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牧牛挤奶的情趣。园内饲养鸵鸟有1000余只,年产蛋4000多枚;饲养梅花鹿1200头,是山东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园内建有空山鸟语、百鸟朝凤、沙鸥落雁等景点,饲养有丹顶鹤、白天鹅、蓝白孔雀等80余种奇禽珍鸟,并成功地自然孵化出黑天鹅和东方白鹳等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成为山东首家鸟类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生态农业型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农业旅游项目。如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树造林,可获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建设生态农业区、无公害有机蔬菜高科技示范区、无污染旅游制品工业区、国际生态农业学术研究培训中心、沼气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区,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和农业系统的有机废料的综合利用,不但能变废为宝,而且还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并从单一的种植业发展到现在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使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值。

      风情民俗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的“农家乐”形式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如长岛南长山镇和北长山镇,渔民办“渔家乐”旅游,渔家乐业户434家,家庭宾馆床位已达6000多个,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3.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要求,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生态资源。生态旅游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是世界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旅游活动。

      滨海湿地生态游位于无棣、沾化两县境内,区内拥有272.5公里的海岸线,因其独特且极具开发潜力的渤海湾沿岸海滨湿地旅游资源而得名。该旅游项目的特点是北临河北,近联京津,东南临东营,交通便利。区内宁静辽阔,分布着大面积的滩涂、盐田、沼泽,水沟纵横,芦苇从生,水草茂盛,浮游生物丰富,是跑马猎兔、荡草捕鱼、赶海采贝、野炊冲浪、温泉洗浴、品尝海鲜的好去处。主要旅游活动有无人岛探险、贝壳堤观海、海滨草场观光、养虾池钓鱼、徒骇河揽胜等。

      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濒临渤海,总面积10万公顷。该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形成了独特的泥质海岸湿地生态环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区内不仅有珍贵的海洋遗产贝壳堤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具有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西汉光武君李佐车所筑的车城、汉时炼铁的秤坨台和台北边的汉车道、灶膛,刘秀在秦台拒燕的光武城等均布于此。

      沾化滨海湿地地处渤海湾南岸,境内徒骇河、秦口河、潮河是独特的三角洲潮汐河流,尤其是徒骇河,直连县城和渤海,非常适于开展河上观光旅游项目。拥有-10米浅海200平方公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有大量贝、蟹。滩涂面积5.53万公顷,已开发养殖区域24万亩,有很多人工和自然的垂钓场、滨海草场和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开展观光度假和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天鹅湖位于荣成境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鹅湖,也是世界上四大天鹅湖之一。湖内面积6.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一月平均水温为0.9℃,湖面很少结冰,湖中繁衍栖息着大量的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是大天鹅冬季的理想生存之地,吸引了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近300种十几万只珍鸟,每年的11月,天鹅成群结队飞往这里栖息越冬,整个湖面一片洁白。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天鹅王国”。

      房干生态旅游位于莱芜市。房干村是地处鲁中地区的典型山村,至今保持着山里人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民俗。房干旅游着力突出“真山水、纯文化”的特点,推出两大旅游项目,一是乡村民俗文化游,二是推出九龙大峡谷旅游,已成为山东农业旅游的知名品牌和旅游热点。国际环保专家称房干为大山里的“绿色天堂”。

      沂蒙乡村风情园莒南天佛风景旅游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区面积18平方公里,内有板栗园3000公顷、茶园1133公顷、杂果园333公顷、竹园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洙溪河9条支流流经园区,走进园区,犹如置身绿色世界、花的海洋,为全国板栗良种基地和农业生态示范园。每年4月下旬举办“沂蒙采茶节”,10月上旬举办“沂蒙风情节”。

      石林梨乡旅游区位于费县县城南5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是山东五大黄梨产区之一。黄梨种植面积2333公顷,梨树105万株,主要品种有子母梨、绵梨、油绵梨、搓子梨、粗皮梨、鸭梨、长把梨、香水梨、明月梨、面梨、坠子梨等。其中,以子母梨最为有名。近年来通过嫁接改造,引进了丰水梨、爱宕梨等新品种。每年4月1~20日举办的“石林梨花节”,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赏花,犹如宋代诗人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诗句描绘的景象。

      沾化冬枣生态示范园以全国第一家冬枣研究所、枣园基地为主要游览场所,包括冬枣王、中国渤海高新技术苗木繁育场、华夏园艺场、中国良种枣树基因库、3533公顷冬枣密植长廊、张王冬枣园、万亩高效节水喷灌园、毛家洼水库等景区组成的大型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置身空气清新的冬枣密植园,游客可以实地考察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如何进行冬枣苗木无毒组培繁育技术、冬枣嫩枝扦插育苗、冬枣高效节水灌溉、冬枣贮藏保鲜、组网宣传营销,亲手采摘品尝,享受丰收的喜悦和田园情趣。

      (四)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主题性旅游资源。

      山东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山东人民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红色旅游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先天条件比较优越。依据山东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山东革命根据地历史沿革,山东的红色旅游总体布局为“一个核心、四个区域、一条主线、七条精品线路”。

      1.沂蒙山红色旅游区

      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是山东红色旅游的核心区,涵盖区域包括临沂、莱芜、淄博、潍坊等市,其中临沂是国家18个革命老区之一,其下辖的蒙阴、沂水、沂南、费县、兰山、河东、莒南、临沭、苍山等县是山东的一类革命老区。这些地区是沂蒙革命精神的承载地,是山东红色文化积淀最深的地区,是山东红色旅游体系的焦点和形象代表。在这里,有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涌现了大批以红嫂等为代表的革命群众。潍坊临朐县和淄博沂源县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一部分,也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莱芜区域内发生过莱芜战役等重要战役,也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沂蒙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反映沂蒙山革命精神的文艺作品主要有《红日》、《沂蒙颂》等。

      2.鲁西红色旅游区

      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是山东红色旅游的重要区域。主要包括菏泽、济宁、聊城等市。这一地区具有边区革命特色,是山东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其中菏泽的郓城、定陶、巨野,济宁的金乡、曲阜、梁山、嘉祥等,是山东红色旅游的主要区域。在这里发生的主要战役有鲁西北地区起义、定陶战役等。

      3.鲁西南红色旅游区

      济宁和枣庄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是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的主战场所在地。主要包括枣庄、薛城、兖州、邹城和微山湖及其周边地区,这一地区是山东人民敌后游击斗争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典范,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是山东红色旅游的重要区域。反映鲁西南革命年代故事的文艺作品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等。

      4.胶东红色旅游区

      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红色资源主要集中在平度、莱州、海阳、招远、栖霞、莱阳、文登以及潍城等地区,这一区域是山东敌后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是滨海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区。反映胶东革命故事的文艺作品有著名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红色经典”系列长篇小说等。

      5.黄河三角洲红色旅游区

      以滨州、东营和德州为核心的渤海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主要集中在垦利、阳信、惠民、邹平、博兴、沾化、乐陵等地区,这一区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在广饶县,一个农民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山东省唯一一本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43年,并将这本极其珍贵的珍本捐献给了国家。

      6.一条主线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主要转战路线。自1939年3月开始,一一五师转战大半个山东,从鲁西南冀鲁边区到沂蒙革命根据地,再到滨海根据地,一一五师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革命遗迹,成为山东红色旅游格局中的重要部分。这条主线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四个区域串连起来,在空间上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

      7.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山东红色旅游概念线路“北京·济南——枣庄·临沂·青岛—上海”;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莱芜—蒙阴—孟良崮—沂水·沂南·费县·苍山—临沭—莒南·临沂—南京”;胶东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淄博—潍坊—平度—莱州—招远—栖霞—莱阳—海阳—青岛—大连—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泰安—济宁—曲阜—邹城—微山湖—滕州—枣庄—徐州”;鲁西南冀鲁边区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德州—聊城—嘉祥—金乡—梁山—郓城—巨野—定陶—菏泽—商丘”;渤海革命老区旅游精品线路“济南—惠民—滨州—东营—垦利—沾化—无棣—阳信—乐陵—宁津—德州”。

      8.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

      主要有沂蒙革命根据地、孟良崮战役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临沂红嫂纪念地、临沂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山东分局旧址(陈毅元帅指挥所)、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莒南大店镇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菏泽冀鲁豫边区纪念馆、金乡羊山鲁西南战役旧址、铁道游击队旧址、莱芜战役旧址、威海天福山战役纪念馆、烟台栖霞英灵山、烟台雷神庙战斗遗址纪念地、济宁梁山独山战役纪念馆、惠民渤海战区纪念园、湖(微山湖)西地区抗日武装起义旧址、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地、德州乐陵万亩枣园抗日纪念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青岛海军博物馆等红色景点23处。



    上一页:淄博市日前公布第四批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下一页:考古新发现背后故事:无数遗址面临保护难题
    全部评论(0)
     
    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