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533-8795695
    • 手机/微信:138 5333 5695
    • 微信公众号:sdgqchcpncom
    • 客服邮箱:chcpn@chqbxs.com
    高青:“第一书记”为乡村经济发展献“良策”
    2012-06-14 10:52:42 367344
  • 收藏
  • 管理
       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開展以來,高青縣共有80個村派駐了“第一書記”,其中市直部門單位選派20名,縣直部門單位選派60名。派駐“第一書記”的80個村中,村集體年收入不足萬元的村就有58個。“第一書記”到任后,通過認真調研、交流學習和村兩委共同研究,結合全縣正在開展的“十大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百優創建”等活動,立足任職村實際,圍繞抓黨建、促發展、保穩定、惠民生等多個方面,制訂了三年工作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針對比較突出的村集體經濟薄弱問題,各位“第一書記”對症下藥,重點圍繞如何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開出了“藥方”。

    立足本村實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

    高青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為盡快實現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轉變,縣委、縣政府鼓勵和支持走“發展特色農業,構建一村一品”的農業發展道路。通過幾年的發展,許多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多位“第一書記”在充分調查論証的基礎上提出了符合本村實際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方案: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引導村集體與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大型連鎖超市等開展合作,更好地發揮信息傳遞、物資運輸、產品深加工、市場營銷等作用,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向多層次、多領域的延伸和擴張。

    “由於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指導,各村普遍存在著農戶‘單打獨斗’闖市場的現象。小而散的種植模式不但生產成本高、效率低,還因為銷售時單家單戶無法滿足客商大量、連續供貨的要求,而農民又因為急於銷售,往往在議價時處於弱勢。如果由村委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提高農民議價能力,既增加村級收入,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在木李鎮北連五村“第一書記”馬志祥創新提出的“股份制+合同制養雞合作社”方案裡農戶可以用土地、資金入股合作社,而雞苗、雞飼料均由大型畜禽公司直接提供,同時簽訂回收合同。截至目前,在市、縣“第一書記”的指導下已經注冊成立或正在規劃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9家。唐坊鎮德勝村“第一書記”宗學斌對蔬菜合作社的長遠發展也做了詳細規劃,“組建起合作社后,在種植管理上,合作社可以通過種植能手傳授經驗、聘請專家授課指導等形式,對社員進行培訓,逐步改變當前蔬菜種植過分依賴化肥和農藥的現狀,向優質、高產、有機方向發展,打造高端綠色蔬菜品牌。在加工、運輸、銷售上,發揮合作社規模優勢、資源優勢和信息優勢,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徹底改變農戶收割后‘一賣了之’的低利潤模式。”

    融入全縣發展,村集體領辦特色種養殖

    高青縣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全縣農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村集體可通過領辦特色種養殖,自覺融入到全縣“十大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中去,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建設蔬菜、畜牧、水果等特色商品基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特色產品產業鏈上擴展,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從而獲取更大利潤。

    在田鎮街道台陳村,“第一書記”薛樂全提出的台陳村農業生態園的建設方案醒目地張貼在公開欄裡。台陳村村靠近縣城、交通便利,為該村發展都市農業和生態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台陳村現有蔬菜、水果大棚近20個,產品的銷售主要是客商到村收購,再轉手供應超市。“第一書記”薛樂全分析,“之前之所以沒有實現農超直接對接,一是因為種植規模不夠大,二是因為沒有從源頭上建立起穩定的農產品質量保障機制。這兩點恰恰是村集體在領導農業發展上的缺位造成的,也正是下一步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切入點。”

    唐坊鎮仉家村是全縣最大的黑牛養殖基地所在地,基地的落戶給仉家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村“第一書記”高建軍總結說,“山東黑牛是全縣重點支持的特色產業,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均享受一定程度的傾斜。仉家村正是抓住這樣的機遇才實現了民富村強。”

    創新土地流轉,村集體“一站式”經營

    當前,很多農村普遍存在“青壯年外出打工,老幼婦在家種田”的現象,一到農忙時節,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黑裡寨鎮后崔村“第一書記”孔慶宏提出的村集體增收方案便是由此入手,可謂一舉多得,化解了村‘兩委’想辦實事兒沒有錢的難題。

    2011年高青縣投資1490萬元實施的“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項目”極大地改善了項目區內21個村的農業生產條件,后崔村便是其中之一。后崔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條件落后,外出務工人員佔全村人口的2/5,農忙時節就會出現勞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第一書記”孔慶宏到村后,經過充分調研,提出推進土地流轉,由村集體組織專業生產隊,為農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解決方案。該方案鼓勵農戶將土地向種植大戶或村集體流轉,由村集體組織勞動力組成專業生產隊,全程接管農戶土地,村集體自負盈虧,並且每年支付給農戶一筆土地轉包費。方案的提出解決了困擾很多村發展的兩大難題,在外務工村民不用每到農忙時節來回奔波,同時,村集體提供“一站式”服務過程中也能有一筆可觀收入。孔慶宏介紹,這個方案有些地方還需完善,今年現在勞動力最短缺的第三村民小組試點,明年再在全村甚至鄰村推廣。

    充分利用適宜開發的土地、水面、樹木,加以規劃改造,建立特種養殖場,或利用標准農田,通過土地流轉,將部分耕地由集體統一開發或引進大戶開發,推動本地農業向大型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效益的同時,村集體通過為農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增收。后崔村創新提出的土地流轉模式,如果取得成功,將會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解放,而且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提供一條新思路。

    從市、縣選派“第一書記”任職的80個村來看,各村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但有幾點“第一書記”們在增收規劃中不約而同地提了出來:一是與農業生產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電、路等。發展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隻有對道路、水利等設施進行完善,便利的交通能方便產品輸出,才能為村集體的經營提供硬件保障。二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堅強的村“兩委”班子領導核心。思路決定出路,正確的決策是村級事務的軟件保障。三是與群眾訴求相符合的民主管理機制。充分發揚民主,群眾支持和放心是村級一切事務的根本保障。(張曰廣  朱唯一  許楠)



    上一页:高青收费站:组织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 下一页:工行淄博高青支行推广支付密码器促风险防控
    全部评论(0)
     
    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