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供暖期结束后,到下个供暖期开始前,是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例行的检修期。与往年不同,今年,修旧利废的多了,创新巧干的多了,自己能干自己干的多了……
3月至今,该中心共检修锅炉144台,换热器及各类机泵2300多台套,保养更换阀门近4万个,管网保温近3万米,工作量历年最高,而检修费用却创历年最低,较去年减少检修费用400多万元。
从“不好用就换”到“想办法修好”
高青锅炉房的循环泵需要更换,但他们放弃购进新设备的方案,而是想办法从其他换热站调剂来的一台500立方米/小时的循环泵,不仅正常运行,每天还节电500千瓦时。
测井换热站除污器刮板运行一年,已经锈蚀得不能再用,班长王利没有像往年一样上报计划进料,而是和班里几个老师傅仔细研究结构,反复测量画图,用班组存放的铁板边角废料制作出3个刮板器,节约成本近万元。
设备不好用就更换,这是常规的懒惰思维,能调剂设备提高利用率,或者想办法修好再用,这才是精细过日子。旧设备、旧零件重新“上岗”,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折射出观念的转变。
“每年有数千台套的设备需要检修保养,一些因为磨损严重而出现问题的设备,在更换零部件后就有可能重新使用,修旧利废空间很大。”热电联供中心生产运行部主任解长旺说。
为了“用好每一个零件,省下每一分钱”,热力员工把检修回收的废旧设备和阀门一一解体,拆解出能用的零部件相互之间进行调剂,将废品堆里的机械零件变成了争相挑选的“香饽饽”,上百台设备、近千个阀门因此“起死回生”,节约成本数十万元。
从“低头拾穗”到“巧干掘金”
清洗板式换热器时,密封胶垫断裂导致整根胶垫全部报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让纯梁热力队班长鲁守龙心疼不已。他自掏腰包买来粘合剂,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修复胶垫。“一周下来,修复50多条密封胶垫,节约8000多元。”
热电联供中心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充分调动干部员工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员工在“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建议、小设计”方面的聪明才智,引导和鼓励基层岗位员工创效从“低头拾穗”到“巧干掘金”转变。
纯梁热力队的干部员工发现,400立方米的沉淀池每天损耗、蒸发水约50立方米,用水占到锅炉房总耗水量80%,怎样才能降低水耗?他们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后,通过改造流程,将锅炉和钠离子交换器的排污水管道都加长引至沉淀池。“改造流程只需2000元,而一个供暖期可节约用水1560方,节省水费7000多元。”党支部书记张再勇说。
从“甩给别人干”到“揽回来自己干”
在以往的检修工作中,有一部分工作量是“甩”给外委队伍干的,但今年,各热力大队都变得“吝啬”了许多。
“两台锅炉炉排维修费用预算40余万元,包给外面的队伍干,仅1名维修工1天的人工费用就需要300元。”胜东热力五队徐元峰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自己干,只需14万元材料费就能搞定,可以节省26万元的成本。”
为了省下这笔钱,胜东五队干部员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拆装长轴110根、炉排夹板360个、侧密封30块、炉排片13000片,在一大堆“铁疙瘩”中省下了“金元宝”。
与胜东热力在锅炉房内淘金不同,胜中热力大队把目光投向住宅小区,发动员工将秀苑、晖苑、蓝天等小区原本外委施工队干的活揽了过来,挨家挨户地切割、拆除、搬运、安装供暖设施,既锻炼了队伍,又节约大量成本。
从“甩给别人干”到“揽回来自己干”,一抛一收之间,折射出热力员工节支增效和敬业意识不断增强。各热力大队均表示,今后锅炉局部维修、管网改造等更多工程将推行自包自揽,外包转内干,“拣”出更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