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533-8795695
    • 手机/微信:138 5333 5695
    • 微信公众号:sdgqchcpncom
    • 客服邮箱:chcpn@chqbxs.com
    “黄三角”开发批复一周年 东营实现大发展
    2010-11-24 08:47:38 290963
  • 收藏
  • 管理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力争多年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动列入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迎来了双重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一年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当前打好基础,锁定目标快速突破,全面拉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格局。
    21年,黄三角上升“国家战略”
    “四区一城”发展格局
    推进主体产业区建设
        根据十七大提出的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要求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市将东营港至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集中突破区,加快构筑“四区一城”主体产业发展格局,取得了重大进展。
        东营市依托东营港建设临港产业区。引进实施过亿元项目18个,正在建设中海油、海科、华泰、华懋、鲁中等产业园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今后三年实施总投资320亿元的30个大项目,初步打造起现代化工产业基地。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区。目前,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已获得国家批复,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已建成投用,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正在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依托百万亩滩涂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区。以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为主的10万亩淡水示范区已全部建成,以海参养殖为主的20万亩海水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0亿元,开发面积10万亩,6万亩养殖区已投入生产,今年将启动55万亩现代畜牧业基地建设。
        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建设高端产业区。2007年以来,东营经济开发区引进过亿元项目60个、总投资453亿元,生态工业园、软件园、“生态谷”、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正在快速推进,高端产业框架初步形成,明年打造成为千亿元产出的开发区。今年3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东营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今年1—9月份,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5.43亿元、工业增加值122.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96.14亿元、利税53.47亿元、利润33.54亿元,分别增长41.6%、30.2%、43.5%、53.6%和74.5%;实现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8.81亿元,增长63.1%;实现进出口总额22.12亿美元,增长175.4%,其中出口1.55亿美元,增长68.3%。开发区先后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对外开放先进园区”。
        东营作为黄河入海的地方,由于历史上黄河时常“摆尾”改道,除了给东营平添漫漫淤滩之外,并无水系可言。缺淡水则是这座城市长期的困扰。多年来,为在丰水季囤下黄河水,东营市在淤泥滩上挖出了沟壑纵横的人工渠、人工湖。它们过去是负担,现在则成为该市打造“黄河水城”的主要依托。为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东营市综合利用城市水系、湖泊、湿地资源建设黄河水城。近三年已投入34亿元,实施了广利河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水城景观。目前正在推进水系贯通、水源建设和污染治理,构建“九横十纵”城市主干水系框架,实施深度开发,形成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的独特城市风貌,将东营打造成著名的黄河水城。
    构筑五大生态系统
    建设生态家园

        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建设开发的最显著特色,多年来,东营市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着力构筑起五大生态系统,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
        针对东营特殊的土壤条件,从2007年开始东营市在全市城乡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3.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2.5万亩,植树7416万株,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该市力争再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水系风景化、路域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打造黄河绿洲,建设生态家园。
        湿地是东营市独特的自然风光,为加强湿地保护,东营市编制完成了百万亩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湿地修复步伐,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把东营打造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全市25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有20个建成投产,重点培育的“林纸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不断延伸完善。下一步,东营市还将加强对河流、水系、重点区域及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推进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东营市还着力发展高水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地热资源,发展农村沼气。已建成风电项目5个,投产并网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可达45万千瓦,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突出抓好化工、电力、建筑等领域节能,推广LED照明、光伏太阳能、电动公交车,普及应用节能新技术,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清风湖景区成为国家级新光源示范区的基础上,再建4处示范区。11月5日,东营市政府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署了共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合作框架协议,东营市政府市长张建华与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焕彩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东营也成为山东首家以低碳生态为发展模式的城市。在此目标下,东营将力争三年内建成十二项生态低碳示范项目。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三路两港一场”进展快

        东营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营,正在推动建设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和2个5千吨级成品油泊位,展开25-30万吨级深水油码头前期工作;按照商港旅游港的定位,加快推动广利港建设,目前改扩建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投资9.3亿元的东营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正在积极增开航线航班,洽谈建立大飞机试飞基地和飞机维修中心。从本月起,山东东营永安机场因机场跑道及系统扩建维修等多种原因,东营机场停飞所有航班,初步预计3个月后机场将重新通航。扩建后的东营机场可起降波音757、767及同类以下飞机。远期跑道加长到3200米,可供波音747等超大型飞机起降。
        东营加快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施工进度,开工建设飞机场至自然保护区一级观光公路,推动建设环渤海高速公路。加强沿海防潮堤建设,对已建成的200公里逐步提升标准,近期规划投资10亿元新建东营港区段高标准防潮堤10公里,吹填土地40平方公里。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四个体系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体现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体制机制,是东营市在工作中始终贯彻的精神之一。
        东营市建立高效生态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了涵盖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社会和谐4个方面49项高效生态经济评价指标,并制定了高效生态经济县区、生态示范园区、生态示范社区、生态油区的标准,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方向性约束性指导;完善科学发展考核体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对各县区和企业最主要的考核标准,增加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等考核权重,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约束和推动机制。
        健全政策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生态建设、企业搬迁、发展新兴产业等支持政策,强化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探索建立包括资源开发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公益性生态林补偿等机制,提供有力有效的政策保障;构建新型对外开放体系。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打好实施国家战略这块金字招牌,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重点与中海油、华润集团及美国休斯顿石油装备企业、德国光电企业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洽谈推进了一批大项目,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德生态园、山东巴伐利亚州工业园在东营落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转移产能,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按照“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东营市将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目标,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为主要任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首要原则,以打好转型攻坚战为工作重点,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持久努力,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强化自主创新,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加强统筹协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转方式调结构的水平和实效,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21年,
    黄三角上升“国家战略”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力争多年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为了这一规划的实施,山东省和东营市相关部门整整努力了21年。
        1988年3月,时任东营市市长的李殿魁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他向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汇报了黄河三角洲开发问题。费老听完汇报后说:“黄河三角洲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应该开发;听你讲已有了一个开发的框架,但你这些想法只有变成专家的意见,才能影响到国家的决策。”随后,由省领导出面,邀请费孝通、钱伟长、于光远、罗涵先、高天、吴修平、冯之浚等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及部分学术团体的负责人,共同座谈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和规划战略。同年6月底,“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东营召开,这次研讨会被认为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93年,黄三角开发进入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1999年5月,中国工程院等7家单位在东营召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讨会”。会后,40多位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 ,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原国家计委等部委的高度重视。
    在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定位得到国家确认,并正式进入国家决策。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再次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8年6月,山东省政府编制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划定开发范围包括东营、滨州两市,以及毗邻的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潍坊寒亭区、寿光市和昌邑市,烟台莱州市。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9年3月,山东迎来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的25个部委现场实地调研,之后正式起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报给国务院。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一页:山东高青县组织开展冬季水产品质量安全交叉检查 下一页:淄博品牌驱动激发“转调”活力
    全部评论(0)
     
    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